黎黃
黎黃陂路所在地域於1897年劃入漢口俄租界。1900年租界當局修築此路。在1925年以前原名阿列色耶夫街、夷瑪街[1],屬漢口俄租界,從沿江大道(原河街)到中山大道(原亞歷山大街)。交匯道路有洞庭街(原鄂哈街)、鄱陽街(原開泰街)、勝利街(原瑪琳街)。
1946年元旦,國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後,命名為黎黃陂路,以紀念民國前總統黎元洪(黎氏祖籍黃陂)[2]。
今天,黎黃陂路兩側仍保留了大約17處租界時代遺留的歐式建築。包括俄租界工部局舊址、俄國巡捕房舊址、華俄道勝銀行舊址、中華基督教信義大樓舊址、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源泰洋行舊址、高氏醫院舊址、基督教青年會、新泰茶廠、順豐茶廠、邦可花園、惠羅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萬國醫院舊址等。1997年,江岸區政府設立黎黃陂路街頭博物館,進行紀念[3]。2023年,黎黃陂路上榜文旅部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4]。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