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奪淮指的是黃河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間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的黃河改道歷史。
北宋之前,黃河與淮河大抵相安無事。雖自西漢以來,淮河多為黃河所侵,「多在泗(州)、鳳(陽)以上」,「潁(上)、亳(縣)、懷遠之間」,但黃河少有入淮之事。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1]南宋控制黃河奪得黃河的水源。紹定五年(金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取金國睢州,圍歸德府。蒙古大軍在今商丘縣西北決河,河水奪濉水入泗。稍後蒙古軍又在今開封市北決河,河水奪渦水入淮。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黃河在開封、祥符、陳留、杞、太康、通許、鄢陵、扶溝、洧川、尉氏、陽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等縣15處決口[2],河水共侵奪穎、泗、渦、淮四條河流的河道入海。「每淮水盛時,西風激浪,白波如山,淮揚數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數百年矣」,明隆慶年間(16世紀七〇年代),潘季馴治河,黃河方固定於明清河道達三百年。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萬家湖等陂塘和小湖連接成洪澤湖。淮河長期不再有入海口,改在三江營匯入長江。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度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此後黃河大致以山東濟水(古代山東大清河乃濟水,並非今天大清河)河道為入海口至今。[3]
在此前和此後,統治者也以扒開堤岸的方式迫使黃河改道,但都不稱為黃河奪淮。
黃河故道
今日,黃河故道在江蘇省穿過徐州市、宿遷市和淮安市、鹽城市,其中,穿過徐州、宿遷的黃河故道即早年泗水河道,而穿過淮安、鹽城的河道即淮河故道(古淮河),曾作為南宋與金國的分界線,2008年,淮安在市區北面的古淮河河道上建築中國南北分界線標誌物。
注釋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