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古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埔古港位於中國廣州市海珠區琶洲街道石基河邊的黃埔經濟聯社(原黃埔村),因仿古商船瑞典哥德堡號2006年的來訪而重建。黃埔古港和南海神廟都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1]
黃埔古港遺蹟和黃埔村早期建築 | |
---|---|
黃埔古港遺址 | |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海珠區黃埔村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明—清 |
認定時間 | 2002年7月 |
歷史
黃埔古港原稱醬園碼頭,現在岸邊仍保留一條「海傍街」。在古代,海傍街緊靠碼頭,是一個繁鬧的集市(西市),有大量商鋪,現在村民建房不時還能挖出當時的木樁和樁基。此處附近還散落着大量的石碑和外國海員、商人的墓碑,上有多種文字的碑文。黃埔古港在英文稱為「Whampoa Anchorage」,即「黃埔錨地」。
自宋代起,黃埔村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至南宋時該處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後,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國設江、浙、閩、粵四海關,粵海關在黃埔村設黃埔掛號口和稅館。黃埔村的掛號口,簡稱「黃埔口」,是粵海關省城(廣州)大關下屬的一個稅口。據《粵海關志》與《黃埔掛號口圖》記載,在黃埔口設有黃埔稅館、夷務所、買辦館和永靖營等機構。當時清政府規定:「凡載洋貨入口之外國商船,不得沿江停泊,必須下錨於黃埔。」故粵海關建立後,進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基本都是經黃埔古港進出。[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在全國撤銷江、浙、閩三海關,只保留了粵海關,並作出關於「嗣後口岸定於廣東,夷船隻許在廣東收泊貿易」的決策,指定廣州為惟一對外貿易口岸,此政策延續到道光20年(1840年)。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包括美國「中國皇后號」、俄羅斯「希望號」和「涅瓦號」和澳洲「哈斯丁號」等),成為當時中外貿易商船的唯一停泊地。1739年至1745年,哥德堡號更3次從瑞典遠航至此。[3]
鴉片戰爭後,廣州對外貿易的首要地位被上海所取代,醬園碼頭(黃埔古港)和黃埔港也由於逐年淤積、不利於船隻停泊所以減少使用。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粵海關的黃埔掛號口遷至長洲島,但仍沿用「黃埔」之名。
現狀
2002年7月,黃埔古港遺蹟和黃埔村早期建築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4]。
2006年,為迎接哥德堡號,廣州市政府決定興建黃埔古港景區(包括重建古港碼頭),其總面積達6000平方米,內設粵海第一關紀念館、古碼頭、親水區、「哥德堡號」訪問廣州紀念碑、園林區等。[5]
黃埔古港陳列館是在村內梁姓祠堂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總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由壁畫區、實物區以及中心展區3個部分組成。
粵海第一關紀念館,是黃埔古港景區根據歷史資料原貌修建的仿古建築群,面積為1670平方米,分夷務館、稅務館、兵營館。
黃埔古港景區現分為四個功能區,即紀念展示區、古港公園區、棧道餐飲區及村頭廣場區。附近的石基村東堤有當地著名的艇仔粥、雙皮奶、豬腳姜、芒果及其他小食售賣,價格低廉。2023年4月,黃埔古港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6]。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