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河斷流是指黃河在1970年代由於中國經濟發展、工業及農業的耗水量增長而被大量被抽走河水所誘發的情況。黃河的徑流量由1950年代的575億立方米,急劇下跌至1990年代中期的187億立方米,黃河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鑑於黃河斷流情況嚴重,中國政府自1998年起,開始限制用水及修整河道,於是黃河自2000年起便未曾斷流,不過目前黃河仍會不時乾涸,斷流的威脅仍然存在。[1]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2]。據統計:
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大類[3]。
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對環境的破壞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包括:
黃河斷流將造成的不良影響包括:[4]
自1999年起,中國官方通過統一調度黃河流域水資源,對全河水情、雨情、旱情、引水信息進行監視。2004年12月28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宣布,1999年以來,在流域來水持續偏枯的背景下,黃河連續5年枯水年份不斷流[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