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酥雞

台灣料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鹹酥雞

鹹酥雞,或稱鹽酥雞,是常見的臺灣小吃之一,為台灣最常見的小吃,特點是會加入九層塔一起油炸,帶有特殊的香氣。

事实速览 起源地, 主要成分 ...
鹽酥雞
起源地 中華民國臺灣
主要成分雞肉和調味品
关闭
事实速览 鹹酥雞,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鹹酥雞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鹹酥雞
注音ㄒㄧㄢˊ ㄙㄨ ㄐㄧ
威妥瑪拼音hsien2 su1 chi1
台語白話字kiâm-so͘-ke
台語羅馬字kiâm-soo-ke
关闭

鹽酥雞原本是雞肉切成小塊,先以醬料醃漬入味,再裹上油炸粉(糖粉、麵粉調味料等的混合物)或調味過後的麵粉漿,再油炸料理,因後來材料的增加,現在鹽酥雞往往是一個各種炸物綜合性的統稱,常見的有花椰菜杏鮑菇、雞皮、四季豆銀絲卷等。

歷史

鹹酥雞主要成分是雞肉,在台灣各地都有號稱是發源的老店,表示這種以雞肉塊沾粉油炸的小吃其實是多方源起的概念,有些人會稱鹹酥雞發明者是1975年臺北市西門町的「台灣第一家塩酥雞」[1],但事實上那只是一間調味粉批發商的名稱而已,以時間點來看更早創業的鹽酥雞攤位大有人在。[2]

食材種類

鹹酥雞在臺灣夜市或市集當中隨處可見,鹹酥雞攤位中除了油炸小塊帶骨或去骨的雞肉外,通常也一併賣各種油炸食物,如各種時令蔬菜,雞鴨魚肉以及豬血糕花枝丸等特色小吃,並配上九層塔蒜頭或是獨家的醬料,有的攤位會兼賣香雞排

作法

鹽酥雞是高溫油炸食品,由食客們點好要吃的食材後交給老闆之後,老闆會將較大塊的食材切成小塊,並將所選食材下鍋油炸,有許多鹽酥雞攤位在炸好起鍋之前,會加放九層塔下鍋爆香,起鍋瀝乾油後灑上胡椒鹽,也可視需要灑上辣椒粉再拌勻裝入紙袋,也有的攤位會拌上大蒜末(泥)蔥花生洋蔥酸菜等,也有部分店家是將炸好的食材刷上一層醬料,口感濕潤。鹹酥雞的氣味濃郁、口感酥脆,因此使許多饕客趨之若鶩,是少數不在夜市也能存活的小吃種類之一。1992年美國連鎖速食肯德基推出類似的產品雞米花。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