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魏特林(德語:Wilhelm Weitling;1808年10月5日—1871年1月24日)[1]是普魯士裁縫、發明家、19世紀歐洲重要的激進主義者。威廉·魏特林曾被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評價為空想社會主義者,[2][3]同時恩格斯也認為他是「德國共產主義的創始人」。[4]1842年魏特林發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Garantien der Harmonie und Freiheit)[5]。1871年魏特林在美國紐約去世[6]。
魏特林主義
魏特林主義是1830年代末—1840年代初由魏特林創立的一種空想平均共產主義。在其著作《現實的人類和理想的人類》中,魏特林初步闡述了這一理念,並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論述。該思想體系融合了18世紀至19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空想社會主義以及德國手工業者的平等要求。魏特林指出,私有制是造成一切不平等和罪惡的根源,導致了現今社會的病態現象。在當前的社會中,金錢使人失去了尊嚴,社會被劃分為貧富階級,國家成為富人利益的保護者,而道德風俗則成為奴役和壓迫的支柱。為此,魏特林設想了一種自由與和諧的新社會——大家庭聯盟。這個聯盟沒有國家,人人平等,財富實現共同擁有,平等利用一切資源,勞動和產品平均分配。每個人有權擁有和享受必要的生活資料,不能讓別人多享受或少工作,也不能使他人減少勞動並完成物質工作。勞動小時被稱為「交易小時」,可用於換取滿足個人特殊需求的產品。各級管理機構通過「能力選舉」產生,當選者不得讓別人為自己工作。魏特林主張通過社會革命推翻舊社會,建立一個共享的新社會。他反對僅僅推翻國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革命,號召勞動者和受苦群眾進行暴力革命,並組織秘密宣傳團體,認為新舊社會之間存在一個過渡過程。對於那些熱衷於倡導共享原則的救世主式人物所領導的革命政府,時間並沒有證明其有效性。
魏特林主義反映了德國手工業無產者的革命要求,在德國早期工人運動擺脫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影響方面,起過很大的積極作用。它曾是正義者同盟的綱領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為德國早期工人運動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結合奠定了基礎。然而,魏特林主義把革命理解為主要依靠手工業者和流氓無產階級進行的自發性的有組織暴動,並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將共產主義與早期基督教相提並論。馬克思曾將「魏特林主義」這一術語作為貶義詞使用。1848年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後,魏特林主義的影響在歐洲基本消失[7]。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