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頁的主題是農曆七月。關於七月的其他意思,請見「
七月」。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為農曆一年的第七個月份(如果該年並無閏月),在中國是秋季最炎熱的時候,孟秋,蘭月,建申之月(猴月),律中夷則,以處暑為中氣。又稱巧月、瓜月。
在日本稱呼農曆七月為「文月」,有「寫文披掛」、「稻子含穗」等意思[1]。
- 《禮記》中,七月是修築城池的時機,一直到明代都不存在整個月充滿禁忌的鬼月。[2]
- 在佛教中,循印度習俗,以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3][4],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5]。佛教以農曆七月十五日為僧人解夏日,因為僧人在修過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用功修行後,德行增長,因此民眾可在七月十五日用上妙百味盆供僧人,可得無量功德,用以超渡身處惡道的七世父母。因此,此月又被於佛教信仰者普遍被視作吉祥或盡孝之月,稱為「吉祥月、孝道月、歡喜月、感恩月、教孝月」。
- 到了宋代的三教合流的中元節,祭拜期間延長。《東京夢華錄》:「(中元)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金犀假帶、五綵衣服。……及印賣《尊勝目蓮經》……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
- 閩南、臺灣一帶將農曆七月稱「鬼月」,流傳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三十為「鬼門關」,期間初一、十五及三十,以豐盛菜餚祭無主孤魂。[6]在這個月中閩南人不婚嫁、不祝壽、不喬遷、不辦各種喜慶之事,惟恐將孤魂野鬼引進門[7][8]。林再復認為鬼月之稱來自閩南。[9]
- 鬼月習俗傳說源自明太祖;根據臺灣亞洲大學臺灣民俗館副館長顏榮豐:明太祖朱元璋篤信風水,為了專有七月,不使民間與皇族共用吉日吉時祭祀,於是派人假冒道士賣符,謠傳七月乃不祥之「鬼月」。傳說帝王往生後予以暫厝選擇七月吉時下葬。顏榮豐說七月為「申」月,取其在田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故為「申」是大吉之月,故勘輿家有古來天子七月葬之訣。[10][11]
- 另有說法,鬼月是來自商曆七月。清朝時所流傳堪輿師蔣大鴻的口訣《天元五歌》:「古來天子七月喪,士庶踰月禮不曠。」,認為諸月中以陰曆七月最吉,認為乃天子下葬之良月,故《禮記》中「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但此「七月」為「七個月」,而非商曆七月,乃規範周朝封建體制下,天子、諸侯及士大夫等階級之停葬時間。而且依《明實錄》和夏燮的《明通鑑》,明朝皇帝葬時幾乎不在七月,如下表。
More information 明朝皇帝, 葬期 ...
明朝皇帝 |
葬期
|
明太祖 |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葬孝陵
|
明成祖 |
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庚申葬長陵
|
明仁宗 |
洪熙元年九月壬寅葬獻陵
|
明宣宗 |
宣德十年六月辛酉葬景陵
|
明英宗 |
天順八年五月庚申葬裕陵
|
明憲宗 |
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壬午葬茂陵
|
明孝宗 |
弘治十八年十月庚午葬泰陵
|
明武宗 |
正德十六年九月庚午葬康陵
|
明世宗 |
隆慶元年三月壬申葬永陵
|
明穆宗 |
隆慶六年九月壬寅葬昭陵
|
明神宗 |
萬曆四十八年十月丙午葬定陵
|
明光宗 |
天啟元年九月壬寅葬慶陵
|
明熹宗 |
崇禎元年三月乙巳葬德陵
|
Close
《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
《釋氏六帖》:「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
《法苑珠林》:「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舉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不一;而信眾獻盆供者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