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骨質疏鬆症(英語:osteoporosis)是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徵是骨量低,骨組織的微架構衰退導致骨貧瘠(bone sterility),並因此增加骨折風險;此為老年人骨折的最常見原因[1]。易於因骨質疏鬆而骨折的骨骼部位有脊椎、前臂骨、髖關節骨[2]。通常骨折前都不會有任何症狀,一直到骨骼變得鬆軟易折,稍微受壓就會斷裂;發生慢性疼痛及機能衰退後,就連日常活動都有可能導致再度骨折[1]。
骨質疏鬆包含最高骨質密度低於平均值,以及骨質流失高於一般平均值,因雌激素下降,女性在更年期後骨質疏鬆會加劇;該病症也可能因患病或接受治療而引起,例如酗酒、厭食症、甲狀腺機能亢進、卵巢切除術和腎病變等疾病,有些用藥會促進骨質流失,如抗癲癇藥物、化療、氫離子幫浦阻斷劑、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糖皮質素等。運動不足和吸菸亦為風險因子[1]。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骨質疏鬆症是以低於青年人的平均骨骼密度2.5個標準差為定[3],通常是用雙能量X射線吸收測定法檢測髖關節骨骼。[3]
骨骼疏鬆症的預防方法如兒童時期正常攝取鈣質,避免吃會導致骨質疏鬆的藥物,患者預防骨折的方法有正常飲食、運動以及防跌倒;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戒酒也有幫助[1] 。曾因骨質疏鬆而骨折過的患者服用雙磷酸鹽藥物很有效[4][5],但是這種藥對沒有骨折過的患者則效益不大[4][5],其他還有許多可用的藥物。[1][6]
骨質疏鬆症會隨著年紀增加而加重[1],約 15% 的白人 50 多歲起會出現症狀,80 歲以上則會提高到 70% [7];骨質疏鬆亦多見於女性,甚於男性患者[1]。已開發國家中利用篩檢發現 2% - 8% 男性及 9% - 38% 的女性確診罹患骨質疏鬆[8];開發中國家的發病率則尚不明朗[9]。2010 年,歐洲有將近 2,200 萬女性患者和 550 萬左右男性患者[10],同年在美國,發現有 800 萬左右女性和 100-200 萬男性患者[8][11]。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性別(尤其是女性)、太早停經、種族(尤其是白人和亞洲人)[1]、骨頭結構較細、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抽煙、酗酒、活動量不足、具有家族病史。
骨質疏鬆症主要可分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絕經婦女的骨質疏鬆症(I型)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II型)。更年期引致的骨質疏鬆症主要影響踏入更年期後的女性;隨著女性荷爾蒙的流失,骨質慢慢流失。另一方面,因年老所引致的骨質疏鬆症則是隨著年紀老邁,鈣質慢慢流失所引致;無論男性或女性都同樣受影響。
人類的最高骨骼密度通常在30-40歲間就會達到最大,隨後便會走下坡,漸漸發生礦物質流失現象。一般來說,女人骨質流失最快的時期是停經後五年間,脊椎密度平均每年減少3-6%,而超過50%年過80歲的女性會有骨折的經歷。男性骨質流失的速率則較為穩定,在達平均巔峰骨骼質量後,依據不同部位,每年流失約0.5-2%。雖然骨質疏鬆症多數情況下並不會直接導致死亡,但骨質疏鬆症增加骨折機會,從而影響病患者的健康和獨立生活能力,更大大增加社會醫療負擔。
英語 osteoporosis 源自古希臘語:ὀστέον(bone)和古希臘語:πῶρος(porous),意為「多孔的骨頭」[12]。
目前常用的骨質疏鬆診斷常用方法有:
雙能X線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DEXA)骨密度檢測,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金標準。如果測得的骨礦物質密度低於年青人的標準值2.5個標準方差值(可用T值表示),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世界衛生組織建立了以下的診斷標準:
如果因為低骨密度發生過摔倒或骨折事件,可認為是嚴重骨質疏鬆(或被證實之骨質疏鬆)。
國際臨床密度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Densitometry)認為:
1、診斷50歲以下的男性骨質疏鬆症不能僅根據密度測試結果;
2、對於絕經前婦女,應使用Z值(與同年齡組比較值,而非與巔峰骨密度比較值),而不是T值;同時對這些婦女的診斷不能僅根據密度測試結果[13]。
經過動物實驗證實,一種能夠特異性攜帶任何具有成骨潛能的小核酸到達骨形成部位的靶向遞送系統,能夠高效而安全地促進攜帶的成骨小核酸逆轉骨質疏鬆,為骨質疏鬆治療的應用基礎研究與核酸藥物研發提供了基礎。2012年1月30日,《自然-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由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張戈教授團隊、軍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令強研究員團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轉化醫學中心秦嶺教授團隊,以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楊智鈞教授團隊合作研製成功的這一成果。[14]
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採取行動可以維持和改善骨骼健康。足夠的鈣攝入量,適當的維他命D水平(以幫助吸收鈣)和運動鍛煉對於健康的骨骼都是重要的。對於低骨密度或骨質疏鬆症患者,這3個因素尤其重要。
獲得鈣的最好方法是吃富含鈣的食品,如:乳品、豆類、魚和鈣高的蔬菜和水果。當這不可能時,可能需要根據醫囑攝取補充劑。
維他命D的主要來源為日照暴露。許多人沒有足夠的維他命D水平,特別是在冬季。對於維他命D水平低的人群,可能需要根據醫囑攝取補充劑。
定期的運動在維持或改善骨密度方面相當有益。運動也增加肌肉的大小,力量和容量。鍛煉要恆常不斷進行以獲得效果。運動包括兩類:
如身體有以下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16]
如經檢查發現骨量低下,並有絕經期、吸煙喝酒、服用激素藥物等任何一項危險因素,都應及時治療。
僅僅補鈣並不能改善骨質疏鬆症引起的疼痛。補鈣只是做基礎保養,無法從根子上改善骨量流失及腰背部疼痛症狀。
臨床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主要有三類:⑴抗骨吸收藥物;⑵促進骨形成藥物;⑶其他藥物。
腰酸背痛等典型骨質疏鬆患者應選用降鈣素、二磷酸鹽等藥物來減輕疼痛,緩解症狀,日常應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對鈣的攝入和維他命D。老年人肝腎功能弱,難以活化維他命D,因此也可能使得攝入的鈣難被身體真正吸收,要同時服用骨化三醇等具有活性的維他命D促進鈣吸收,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跌倒,預防骨質疏鬆症和骨松性骨折。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