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古文化遺址,又稱上海馬橋遺址,簡稱馬橋遺址,位於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是一處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的古村落遺址。該遺址於1959年被首次發現,此後曾多次考古發掘,從中首次發現了馬橋文化的存在,並將上海地區的成陸史上推2000年。2013年,上海馬橋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馬橋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上海市閔行區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新石器時代至商 |
編號 | 7-0135 |
認定時間 | 2013年 |
發現
1959年12月7日,馬橋公社聯工六隊社員挖掘糞坑時,在1.5米左右深處發現鹿角和紅色印紋軟陶碎片。當月10日,上海重型機器廠於俞塘北岸用推土機取土,在距地面1.2米左右的深處發現大量印紋陶片及少量石器。上海縣博物館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隨即對該地進行確認,並最終認定該地區為古文化遺址。1960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組織人員探明了遺址範圍[1]。1962年,馬橋遺址以「馬橋古文化遺址」的名稱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1966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揭開了其中589平方米的範圍[1],並根據出土文物將上海一帶的成陸史上推2000年[3]。當年2月7日,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把馬橋古文化遺址在農田水利建設中受損情況通報全市,並要求對文物保護單位嚴加保護,防止破壞[4]。1977年,該處遺址被重新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地點,並於1981年正式立碑[2]。1982年,該遺址所代表的古文化被正式定名為「馬橋文化」[5]。199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馬橋遺址進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考古發掘[6]。2013年,馬橋遺址以「上海馬橋遺址」一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8]。
結構
馬橋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北竹港和俞塘匯合處西北側,海撥4.46至6.29米,是太湖地區早期印紋陶文化的典型遺存,屬於新石器時期遺址。該遺址東西寬60米,南北長80餘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為4000多年前村落遺址。該遺址可分為5個土層,第五層以下為生土層,其中有古海岸遺蹟。遺址的5個圖層分別為:[5][3][9]
- 第一層為耕土層,土壤顏色為黃色,深度為0~0.90米。該土層中出土有少量近代磚瓦和明清青花瓷片。
- 第二層土壤顏色為灰色,深0.88~1.02米。該土層中出土有宋代釉陶瓶、刻花影青瓷碗、紹聖通寶和祥符通寶銅錢等文物,以及唐、五代的黃釉瓷磚。此外在該土層中還發現一座五代墓葬,墓葬中出土有越窯青釉瓷盒等隨葬器物。
- 第三層土壤顏色為灰黃色,深1.02~1.66米。該土層的底部出土有東周的印紋硬陶片,紋路有米篩紋、米字紋、麻布紋、回字紋等類型。此外該土層還出土有青綠色或青灰色釉的原始瓷器。
- 第四層為馬橋文化層,土壤顏色為黑灰色,深1.65~2.30米。該土層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器、動物骨骼、灰燼等,並有少量小件銅器。陶器中器型包括凹弧足或舌形足鼎,圓錐足甗、圜凹底罐、盆和鴨形壺等類型,材質有夾沙紅陶拍印繩紋、泥質紅陶、灰色陶器等不同類型。該土層還發現有14個商代灰坑和10個商代燒塘等生活痕跡。這是太湖地區早期印紋陶文化的典型遺存。
- 第五層為良渚文化層,土壤顏色為青灰色土,深2.10~2.70米。該土層出土有實足盉、圈足盤、闊把杯、貫耳壺、「T」字形足鼎等陶器。該層底部出現了大量墓葬痕跡,其中出土了數具人骨和大量陪葬陶器。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