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來自巴基斯坦的學生和活動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普什圖語:ملاله یوسفزۍ,Malālah Yūsafzay,[məˈlaːlə jusəf ˈzəj];[2]烏爾都語:ملالہ یوسف زئی;英語:Malala Yousafzai;1997年7月12日—)[3][4],又譯為瑪拉拉·優薩福扎伊,是巴基斯坦的一位以爭取女權和女性受教育權而聞名的活動家。2014年,年僅17歲的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所有諾貝爾獎項中的最年輕獲獎人[5]。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4年10月9日) |
馬拉拉·尤沙夫賽 ملاله یوسفزۍ | |
---|---|
出生 | 巴基斯坦開伯爾-普什圖省明戈拉 | 1997年7月12日
國籍 | 巴基斯坦 |
民族 | 普什圖人 |
公民權 | 巴基斯坦 加拿大(榮譽公民)[1] |
母校 | 牛津大學瑪格麗特夫人學堂 |
職業 | 學生、人道主義者、活動家 |
知名於 | 受教育權活動家(女性教育) |
信仰 | 伊斯蘭教遜尼派 |
配偶 | Asser Malik(2021年結婚) |
父母 | 齊亞烏丁·優素福扎伊 |
獎項 | |
網站 | www |
1997年7月12日,優素福扎伊生於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什圖省斯瓦特縣[6]的一個遜尼派穆斯林家庭[4]。她的名字馬拉拉意為「悲痛欲絕[7]」,源於阿富汗南部著名的普什圖女詩人和女戰士邁萬德的馬拉萊[8]。而她的姓氏優素福扎伊,源於巴基斯坦斯瓦特山谷的大型普什圖部落聯盟,是她生長的地方。她的家在明戈拉,有兩個弟弟、父母——齊亞烏丁和索爾·佩卡和兩隻寵物雞[4]。斯瓦特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其自然風光和優美景色,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到此一遊,就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造訪該地區時,稱讚它是「東方的瑞士」。
優素福扎伊有一口流利的普什圖語、英語和烏爾都語,很大程度上受到擔任克胡肖爾公立學校校長[9]、著名詩人、教育活動家父親齊亞烏丁·優素福扎伊的教育[10][11]。優素福扎伊在一次採訪中曾表示自己想成為一名醫生,後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才改為當政治家[4]。齊亞烏丁提到了女兒的過人之處,把兩個弟弟送上床後,他允許女兒晚上熬夜談論政治[12]。
早在2008年9月,優素福扎伊就開始談論教育權,她的父親把她帶到白沙瓦當地的媒體俱樂部發表演講。「塔利班怎能剝奪我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優素福扎伊在演講向觀眾的發問,被整個地區的媒體和電視媒體報道[13]。
2008年底,英國廣播公司烏爾都語網站編輯阿米爾·艾哈邁德·汗跟同事們探討報道斯瓦特縣塔利班勢力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新方法,提議找一個女學生在匿名博客上記錄生活。於是他們的駐白沙瓦記者阿卜杜勒·海卡卡爾,聯繫上當地一所學校的老師齊亞烏丁·優素福扎伊,但沒有找到願意做這件事的學生,他們的家人認為這太危險。最後,優素福扎伊推薦了自己11歲的女兒馬拉拉[14]。當時,以法茲魯拉大毛拉為首的塔利班武裝分子,接管了斯瓦特山谷[15],禁止電視、音樂、女生上學以及女人逛街[16]。被斬首的警察屍體就被懸掛在鎮裡的廣場[15]。起先,她父親學校一個名叫艾莎的女孩,答應寫一篇日記,但遭到其擔心受到塔利班報復的父母的反對。唯一的選擇,就是當時讀七年級的、比艾莎小四歲的優素福扎伊[17]。她得到了BBC編輯的一致同意[15]。
「儘管已經詳細報道了斯瓦特的恐怖政治,但對普通人在塔利班統治下過着的生活知道得太少。」BBC烏爾都語部前主編米爾扎·瓦希德表示。出於對優素福扎伊的擔心,BBC的編輯堅持讓她用化名。她的博客文章署名為「Gul Makai」(烏爾都語「矢車菊」的意思)[18],普什圖族民間傳說裡的一個角色[19][20]。
2009年1月3日,優素福扎伊的首篇文章在BBC烏爾都語博客發布。她親手寫下筆記,交由記者利用電子郵件發送[15]。博客記錄了優素福扎伊在斯瓦特縣第一次戰爭期間的想法。軍事行動讓少女減少在學校中的現身,直至最後學校被關閉。
2009年1月15日,塔利班頒布禁令禁止女孩上學,並炸毀一百多所女子學校[15]。禁令生效前的那個夜晚,睡夢中的優素福扎伊被炮火的喧鬧聲驚醒數次。第二天,優素福扎伊的博客摘要首次被當地報紙刊登[7]。
禁令生效後,塔利班繼續破壞當地學校[21]。五天後,優素福扎伊在她的博客中寫道,自己仍為考試複習:「我們每年放假後都會有考試,但這次想要成為可能,塔利班得讓女孩們重返校園。我們被告知要為考試準備某些章節,但我不喜歡學校[21]。」
2009年2月,女子學校仍被關閉。在一片聲討中,民辦男子學校於2月9日重新開放[21]。2月7日,優素福扎伊和弟弟回到他們在明戈拉的家鄉,那裡的街道冷冷清清,「寂靜得可怕」。「我們去超市為母親準備禮物,但它關門了,以前它是營業到深夜的。其他的店也關門了」。她在博客中寫道,家被洗劫,電視被偷[21]。
男校重開後,塔利班解除了實行男女同校的女子小學教育的限制,但女性專門學校仍被關閉。優素福扎伊寫道,原本700名學生的學校,僅有70個人來上課[21]。
2月15日,明戈拉的街道爆發槍聲,父親安慰優素福扎伊:「不要怕,這是和平的槍聲」。她的父親在報紙上讀到,政府和武裝人員將在第二天簽署停火協議。當天晚上,塔利班在FM電台宣布和平協議,而外頭又是一陣強烈的炮火聲[21]。2月18日,優素福扎伊在全國性時事節目《首都談話》中,表示反對塔利班[22]。三天後,當地塔利班領導人法茲魯拉大毛拉在自建的FM電台中,宣布解除婦女的教育禁令,女孩將被允許上學,直至3月17日舉行考試,上學必須穿罩袍[21]。
BBC的日記結束後,優素福扎伊和父親接觸到想要拍紀錄片的《紐約時報》記者亞當·B·埃利克[17]。五月份,巴基斯坦政府軍開進斯瓦特縣,在第二次戰爭中重新獲得控制權。明戈拉全城疏散,優素福扎伊的家人被迫分開,過上流離失所的日子。父親到白沙瓦參加抗議,遊說支持者,而她被送往鄉下親戚家。「我沒書看時真的很無聊。」優素福扎伊在紀錄片中表示[4]。
當月,在記者招待會上批評武裝分子後,優素福扎伊的父親就收到塔利班指揮官透過電台發布的死亡威脅[4]。優素福扎伊的行為,讓父親深受觸動。那年夏天,她首次立志成為政治家,而非曾經想要當的醫生[4]。
7月初,難民營爆棚。總理發表了一份令人期待已久的公告,稱返回斯瓦特山谷是安全的。巴基斯坦政府軍將塔利班從城市中趕走,將其逼入鄉下。2009年7月24日,優素福扎伊和家人們在家裡團聚。他們的第一站,是要會見一群受到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特別代表,理查德·霍布魯克接見的基層活動家。優素福扎伊懇求霍布魯克干涉當前局勢:「尊敬的大使,如果你能幫助我們接受教育,就幫助我們吧。」當她的家人終於回到家裡時,發現房子毫髮未損,學校也只是照明設施受損而已[4]。
紀錄片上映後,優素福扎伊接受國家普什圖語電台AVT Khyber、烏爾都語《Daily Aaj》和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採訪[17]。2009年8月19日,她第二次首先在《首都談話》節目中[23]。2009年12月的文章揭示出其BBC博客寫手的身份[24][25]。她也開始出現在電視上,公開主張女性教育[16]。
2011年10月,南非活動家、大主教德斯蒙德·圖圖,提名優素福扎伊為荷蘭國際兒童維權組織KidsRights的國際兒童和平獎。她是首位獲得該獎提名的巴基斯坦女孩。該公告稱:「馬拉拉敢於為自己和其他女孩挺身而出,利用國內外媒體,讓全世界知道女孩子也要有上學的權利[26]。」該獎項最終由南非的麥克拉·麥克羅夫特獲得[27]。
她的公眾形象,在兩個月後的12月獲得巴基斯坦首屆全國青少年和平獎後進一步上漲[15][26]。2011年12月19日,優素福·拉扎·吉拉尼總理授予她全國青少年和平獎稱號。在獲獎演說中,優素福扎伊堅持自己不屬於任何政黨,但希望能建立以自己為代表促進教育的全國性政黨[28]。應她的要求,總理指示有關部門在斯瓦特·蒂格里大學建立IT園區,並以她的名字命名[29]。到2012年,優素福扎伊正籌備援助貧困女童上學的馬拉拉教育基金會[30]。當年7月,她出席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巴基斯坦支部「階級鬥爭」主辦的全國馬克思主義暑期學校,向第32次巴基斯坦國際馬克思主義傾向代表大會發表消息,感謝他們「給予我去年夏天在斯瓦特的馬克思主義暑期學校演講的機會,向我介紹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31]
隨着馬拉拉逐漸出名,她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報紙上都曾出現威脅殺死她的訊息,而她亦常常接到從門縫里塞進來的恐嚇信息[32]。作為一名活躍的Facebook用戶,她亦收到不少網絡上的恐嚇信息。但這些恐嚇者一直未有實施行動,2012年夏季巴基斯坦塔利班的一次集會上,這些恐怖分子決定殺死馬拉拉[32][33]。
2012年10月9日放學途中,當時15歲的馬拉拉坐著校車行經巴基斯坦西北部史瓦特河谷,遭遇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蒙面武裝分子,當時蒙面歹徒高喊:「誰是馬拉拉?若不說出來就殺死所有人」,在被認出之後遭到三次槍擊,其中一顆子彈穿過頭部、頸部,最終留在肩膀裡[34]。還有另外兩名名叫Kainat Riaz和Shazia Ramzan的女孩遭到槍擊。[35][36]
遭到槍擊後,馬拉拉陷入昏迷,被空運到白沙瓦的一家軍醫院,當時因為子彈穿過了大腦,其大腦左半部分已經開始腫脹[37]。經過三個小時的手術,醫生成功取出了卡在肩膀附近脊髓周圍的子彈。次日醫生實施開顱減壓術,移除了馬拉拉的一部分頭骨以給予大腦腫脹的空間[38]。
2012年10月11日,一組巴基斯坦和英國醫生決定將馬拉拉轉移到拉瓦爾品第的空軍心臟病學研究所[38]。巴基斯坦內政部長雷曼·馬利克當時說等到病情轉好,馬拉拉會被轉移到德國接受更好的治療。並會有一隊醫生隨行,政府將會負擔起其醫藥費用[39][40]。10月13日醫生減少了馬拉拉的鎮定劑用量,而後者已經可以活動四肢了[41]。
馬拉拉接到了來自許多國家的醫療幫助[42],10月15日她前往英國接受進一步治療,在迪拜轉機後抵達伯明翰,在伯明罕伊麗莎白女王醫院接受治療。[43] 10月17日馬拉拉脫離昏迷狀態,據說可以完全恢復腦部損傷[44]。11月8日出現了她坐在床邊的照片[45]。
2013年1月3日,馬拉拉自伯明翰伊麗莎白女王醫院出院,並在其家人位於西密德蘭的臨時居所中[46][47]。2月2日接受五小時的手術以重構頭骨並恢復聽力[48]。同年3月進入伯明翰的女子學校艾奇巴斯頓高中學習。
這次刺殺行動引發世界各地人士對恐怖分子的強烈譴責和對馬拉拉的同情,其中不乏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政要[51][52][53],和麥當娜、安吉麗娜·朱莉等社會名流[54][55][56]。巴基斯坦各大城市多次出現示威活動,社會各界人士也開始督促巴基斯坦政府進行教育改革,有超過200萬人簽署了教育權利請願書,使得巴基斯坦的第一條教育權利法案得以通過。[57][58]巴基斯坦政府懸賞1000萬盧比捉拿兇犯。
巴基斯坦塔利班的發言人Ehsanullah Ehsan宣佈對此次襲擊負責,並說馬拉拉是「淫褻的象徵」,並說如若此次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殺死馬拉拉的目的,他們將再次發動襲擊。[59]襲擊過後的幾天中,塔利班反復強調其主張,並說馬拉拉是被其父洗了腦:「我們多次警告他不要再讓其女兒對我們進行骯髒的語言攻擊,但他並未聽從,使得事情發展到了這樣的極端境地」。[35]塔利班認為他們的行動是有可蘭經支持的正義之舉:「宣傳反伊斯蘭和伊斯蘭勢力者必將被殺」。[60]
2012年10月12日,50位伊斯蘭僧侶聯合發佈了一條伊斯蘭教令,反對塔利班武裝人員試圖殺死馬拉拉的行動。遜尼派聯盟委員會成員公開譴責塔利班不應用宗教正義來粉飾其襲擊馬拉拉和她的同學的行為。[61]但一些極端政黨和勢力也撒播出了陰謀論,例如這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陰謀,後者以此作為發動無人機襲擊的藉口。[62]有時馬拉拉也被打上「美國間諜」的標籤。[63][64][65][66]
在博科聖地綁架了200多位尼日利亞女學生後,馬拉拉也加入了#bringbackourgirls聲援行動,隨後她更身體力行前往當地訪問,呼籲釋放被綁架的所有少女。
她到達後探望被綁學生的親屬,並與當地總統喬納森會面。之後她與逃出生天的女學生們一起過了17歲生日,並與她們一起踢足球。
2017年8月17日,馬拉拉在社交網站Twitter表示,獲英國牛津大學錄取,將入學修讀哲學、政治和經濟學。2020年6月19日,她表示已經順利完成她的學位,並將以榮譽成績畢業[67]。
馬拉拉的回憶錄《我是馬拉拉:一位因爭取教育而被槍擊的女孩》(I Am Malala: The Story of the Girl Who Stood Up for Education and was Shot by the Taliban,ISBN 9780316322409),是英國籍記者克莉絲汀娜·拉姆與她合著,在2013年10月由利特爾布朗公司出版[68]。英國《衛報》稱呼這本書「無所畏懼」、「仇恨散播者以及陰謀論恐怖份子都應該好好讀這本書」,儘管同時衛報的評論家也批判此書「生硬、自以為無所不知的外派記者觀點」和馬拉拉的論述交織在一起並不和諧[69]。《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家認為這本書「十分迷人」並寫道「沒有比這本書更能夠讓人遙想戰爭的歷程(也許除了安妮的日記以外)」[70]。
巴基斯坦私立學校聯盟聲明因為不尊重伊斯蘭文明以及其「負面」的影響,這本書將會被其下152,000個成員機構所查禁[71]。巴基斯坦的調查編輯安沙·阿巴西描述此作品「為指控馬拉拉是一名西方派來反對伊斯蘭文明和巴基斯坦『特務』的批評,提供了『具體』的證據」[72]。
出版日期 | 書名 | 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ISBN |
---|---|---|---|---|---|
2014年 | 《我是馬拉拉【青少年版】:一位因爭取教育而改變了世界的女孩》(I Am Malala:How One Girl Stood Up for Education and Changed the World Young Readers Edition) | 馬拉拉.優薩福扎伊, 克莉絲汀娜.拉姆 | 朱浩一 | 愛米粒 | ISBN 9789869094627 |
外部影片連結 | |
---|---|
馬拉拉: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演講 |
2013年10月10日,她獲得歐洲議會頒發的薩哈羅夫獎[73]。10月11日,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夫婦在白宮會面。馬拉拉致力爭取巴基斯坦婦女教育權利,是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熱門人選之一,但由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獎,暫時與它擦身而過。
2014年,馬拉拉終於與凱拉西·薩塔亞提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74]。她在獲獎時年僅17歲,也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75],亦是巴基斯坦繼阿卜杜勒·薩拉姆之後史上第二位諾貝爾獎得主[76]。馬拉拉曾說:「得諾貝爾和平獎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除了世界和平,還希望每個小孩都能接受教育。」[77] 2014年10月29日馬拉拉獲世界兒童獎基金會在瑞士接受世界兒童獎,她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同一年贏得諾貝爾和平獎和世界兒童獎的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