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馬克斯·繆勒(德語: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年12月6日—1900年10月28日),生於德意志邦聯德紹,是一位德國文字學家和東方學家,專長於印度學,是西方學術領域中印度研究與宗教比較等學科的奠基者之一。繆勒對印度的興趣除了以學術著作展現之外,也以小說的形式來呈現,使得英國的廣大讀者能夠接觸並認識印度學。而他所領導翻譯多達50冊的《東方聖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更是維多利亞時代學術的永久性紀念碑。

Quick Facts 馬克斯·繆勒, 出生 ...
馬克斯·繆勒
青年時的馬克斯·繆勒
出生Friedrich Max Müller
(1823-12-06)1823年12月6日
德意志邦聯安哈爾特公國德紹
逝世1900年10月28日(1900歲—10—28)(76歲)
Oxford, Oxfordshire, England
職業Writer, scholar
國籍英國
民族德意志人
教育程度萊比錫大學
代表作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Chips from a German Workshop
配偶Georgina Adelaide Grenfell
子女Wilhelm Max Müller

簽名
Close
馬克斯·繆勒

繆勒認為,吠陀時期的文化代表著自然崇拜的一種形式。他視《梨俱吠陀》中的神明為各種自然的力量,被想像為超自然的人格性存在,但只具部份的人格性。基於此想法,繆勒演繹出他視神話為「語言之疾」的理論。意思是,神話將觀念轉型成各種存在物和故事。依繆勒之見,神明起源於用來表達抽象概念的文字,但後來轉變成各種想像出來的人格性存在。由此,印歐語中的父性神明就以幾種不同的名字出現:宙斯朱庇特、和特尤斯等。對繆勒而言,這些名字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字「Dyaus」;這字的意思依他的了解是「發光」或「光輝」,由這個字而引出了deva、deus、theos等神的統稱,以及宙斯、朱比特(引自deus-pater父神)等名字。這樣,一個隱喻就人格化和固定化了。繆勒這方面的思想與後來尼采的想法很相似。

梁啟超亦曾在1905年發表的文章《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引用繆勒名言「血濃於水,語濃於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