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羣(1924年—1989年1月18日)常被寫作馮愛群,是中華民國新聞界、文化界人士,著有《聯合國與國際間合作觀念的進化》、《中國新聞史》和《華僑報業史》等書[1][2]。
經歷
1924年,馮愛羣在廣東省連平縣出生[3]。在南京市中央政治學校(國立政治大學的前身)畢業後[3],他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及革命實踐研究院任職[4]。在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不久,他便在重慶市創辦《新聞雜誌》半月刊,提供具精闢新聞背景的報導和分析[5]。在當時雜誌出版低潮的期間,一度發行多達10萬份,進而創下當時的新紀錄[3][5]。
1949年,馮愛羣前往臺灣[3]。在抵達臺灣後,參加聯合國第一屆論文比賽,獲得中國區第一名[5]。隨後他在中華民國政府轄下機關任職,投身官方的文化事業,包括曾經出任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文化科科長、中華民國教育部電影事業輔導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內政部著作權出版品審議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3][6]。在僑務委員會任職多年期間,他則主持海外宣傳工作,包括僑生回國升學、海外華人回國觀光、海外華人商人回國投資等[5]。
馮愛羣在早年經常使用「艾君」的筆名進行論著,在各家報刊創作和發表詩歌、散文,並且撰寫文學理論和國際政治評論等,但是這些文章並未集結成冊[5][6]。他還先後擔任海內外報刊記者、編輯和主筆,除了曾經出任《實踐》雙週刊社社長外,後來他又轉往臺北市的《中華日報》服務,先後擔任總編輯、總主筆[3][4]。
與此同時,他還創辦臺灣學生書局,並且出任董事長一職[3][6]。他主持臺灣學生書局多年,出版近千本著作,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5]。同時,他還擔任過政治作戰學校副教授[6]、中國文化學院教授等[3]。1989年1月18日,馮愛羣病逝,享年73歲[4]。
著作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