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水道貯水隧道,又名馬公第一水源地,是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的貯水系統設施,也是過去澎湖島地區主要的供水系統,於2019年4月16日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1]

Quick Facts 馬公水道貯水隧道, 位置 ...
馬公水道貯水隧道
馬公水道、馬公第一水源地
Thumb
貯水隧道,引自台灣自來水公司網站頁面。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馬公段16、16-8、18、280、275-4地號
文化段517、772-4、803地號
建成時間昭和2年(1927年)
公眾參觀開放時間:現仍使用中,不開放參觀
官方名稱馬公水道貯水隧道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
詳細登錄資料
Close

歷史

臺灣水運系統的發展始為1896年(明治29年),時任臺灣總督桂太郎為改善衛生環境則,邀擔曾於日本各地參與水道工程設計的英國人技師威廉·巴爾頓任為衛生工程顧問技師,及其學生濱野彌四郎等人開始於台灣各地衛生工程調查與設計。[2]

此後,總督府藉由大力投資水利建設,開始建設現代化水道設施以替代台灣過去汲取溪水、鑿井的傳統​,而在昭和2年(1927年),因考慮澎湖馬公市街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等問題,在總督府、澎湖廳、馬公街役場出資下,則選址在地下水源豐沛的紅木埕地區(今朝陽里)鑽井6口,並以隧道連通用以貯水備用,另外因靠慮當地氣候使水份蒸發,因此便設計以地下貯水水道系統設計主體,亦即現今的「馬公水道貯水隧道」[3],通常運送方式為各井在其上設置抽水馬達,並以八吋鐵管輸送到位於水源路停車場的貯水塔,與同期興建的文澳水源地供應全馬公市約1萬名居民使用民生用水。[4]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公第一水源地由馬公鎮公所接管自來水廠事務,繼續自來水廠業務運作。1954年則成立馬公鎮自來水廠,並積極擴充深水井數量,提供應付日益增多的用戶和用水量。1974年,馬公自來水廠奉令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合併,因此馬公水道則由自來水公司接管,持續發揮儲水功用,2016年,在地方人士議員爭取列為縣定古蹟下[5] [6],馬公水道系統群最終於2019年4月16日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 [7][8]

設施

馬公水道貯水隧道共以六座井倉房、體壓空氣揚水室(楊水所)、貯水塔等附屬設施組成,當前除了五號井倉房已被填平,四號井倉房為露天人孔井之外,還尚存四座井倉房,外觀建築形式為西方古典主義,揚水所內機械式水位計,六個地下深井則在地下10.6公尺處以貯水隧道聯絡,湧水則於隧道內誘導貯留,貯水塔則於1990年代期間拆除。[9][10]

圖輯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