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登親王馬克西米連(德語:Prinz Maximilian von Baden,1867年7月10日—1929年11月6日),全名馬克西米連·亞歷山大·弗里德里希·威廉(德語:Maximilian Alexander Friedrich Wilhelm),巴登大公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堂弟和繼承人。1928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後成為巴登大公家族族長。1918年10月3日至11月9日任德意志帝國第八任宰相。
馬克西米利安於1867年7月10日出生於德國西南的溫泉城市巴登-巴登,是巴登大公利奧波德的第四子威廉王子與歐仁·德·博阿爾內的孫女、洛伊希滕貝格公主瑪麗亞·瑪希米蓮諾芙娜的長子。他以他的外祖父馬克西米利安·德·博阿爾內(Maximilian de Beauharnais)的名字命名,與他的堂兄拿破崙三世很像。
在一所文理中學接受人文教育,並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和攝影。在維多利亞女王命令下,馬克西米利安被帶到黑森-萊茵河畔大公國的達姆施塔特,並追求維多利亞的孫女黑森-達姆施塔特的艾莉克斯。艾莉克斯是維多利亞已故女兒愛麗絲公主和黑森大公路易四世的女兒。
艾莉克斯很快拒絕了馬克西米利安,因為她愛上了俄羅斯未來的沙皇尼古拉二世。
他是一名同性戀者,但在1900年,出於王朝原因決定與漢諾威和坎伯蘭的瑪麗亞·路易絲公主結婚。未來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也是如此,他娶了馬克西米利安的堂姊巴登的維多利亞。
青年時曾在普魯士軍隊服役。他成為了他的表弟弗雷德里克二世的大公王位的繼承人,他的婚姻仍然沒有孩子。1907年大公弗里德里希一世即他的伯父去世後,新任大公弗里德里希二世沒有子嗣,他成了假定繼承人,並成為巴登第一屆議會(ErsteBadischeKammer)的主席。1911年,馬克斯申請退伍,軍銜為少將(Generalmajor)。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在前線不斷敗退,國內經濟危機,政治動盪。在陸軍最高司令部(Oberste Heeresleitung,OHL)在1918年9月下旬告訴政府德國戰線即將崩潰並要求立即就停戰協議進行談判後,格奧爾格·馮·赫特林總理的內閣於1918年9月30日辭職,當日皇帝威廉二世宣布施行國會制政府。赫特林在諮詢副總統後總理弗里德里希·馮·佩耶(FVP)建議巴登王子馬克斯作為他的皇帝繼任者。然而,在奧伯斯特豪斯曼、漢斯·馮·哈夫滕和魯登道夫本人的額外支持下,威廉二世任命馬克斯為德國總理和普魯士總統公使。
馬克斯將領導一個以國會多數黨(社民黨、中間黨和自由黨)為基礎的新政府。當馬克斯於10月1日抵達柏林時,他不知道自己會被要求與盟軍就停戰問題進行接觸。驚恐萬分的麥克斯反對這個計劃。此外,他還公開承認他不是政治家,並且他認為只要戰爭繼續下去,朝着「議會化」和民主化邁出的額外步驟是不可行的。因此,他不贊成對憲法進行自由改革。然而,威廉二世皇帝說服他上任,並於1918年10月3日任命他。要求停戰的消息僅在10月4日才發出,而不是原計劃的10月1日,希望能被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接受。
儘管馬克斯對OHL願意進行談判的條件持嚴重保留態度,並試圖以最有利於德國立場的方式解釋威爾遜的十四點,他還是接受了這一指控。他任命了一個政府,該政府首次將國會最大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代表包括為國務秘書:菲利普·謝德曼和古斯塔夫·鮑爾。這是對魯登道夫和前外交大臣保羅·馮·欣策(作為赫特林內閣的代表)的想法的跟進,他們在9月29日同意停戰的請求不能來自舊政權,而是來自一個基於以議會多數派為基礎任命政府的官方理由是讓美國總統更難拒絕和平提議。說服威爾遜的需要也是走向「議會化」的推動因素,即讓總理和他的政府對帝國議會負責,因為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隸屬於帝國。然而,魯登道夫更感興趣的是把失敗的戰爭歸咎於政客和國會黨派。
盟軍很謹慎,不相信馬克斯是德國統治家族的一員。1918年初,馬克斯寫給亞歷山大·祖·霍恩洛厄-席林斯菲爾斯特王子的一封私人信的發表加劇了這些懷疑,他在信中表達了對「議會化」的批評以及他對1917年7月德國國會的弗里登斯決議的反對。多數人要求談判和平,而不是勝利和平。[5]威爾遜總統對德國的倡議持保留態度,並花時間同意停戰請求,在1918年10月8日至10月23日期間發出三份外交照會。當魯登道夫改變對停戰的看法並突然主張繼續戰鬥時,馬克斯反對他在1918年10月17日的一次內閣會議上。10月24日,魯登道夫發布了一項軍隊命令,稱威爾遜的第三張紙條「不可接受」,並呼籲軍隊繼續戰鬥。10月25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無視總理的明確指示,前往柏林。馬克斯要求辭退魯登道夫;威廉二世同意了。10月26日,皇帝告訴魯登道夫,他失去了信任。魯登道夫提出辭職,威廉二世接受。
在試圖達成停戰協議的同時,馬克斯·馮·巴登在哈恩(Hahn)、豪斯曼(Hauß mann)和沃爾特·西蒙斯(Walter Simons)的密切建議下,與內閣中多數黨的代表(社民黨的謝德曼和鮑爾、馬蒂亞斯·厄茲伯格)合作。雖然其中一些倡議是威爾遜發出的說明的結果,但它們也符合各方的宣言:讓總理、他的政府和普魯士戰爭部長對議會(Reichstag和 Preußischer Landtag)負責,引入一個更民主的投票制度取代普魯士的三級選舉制度(Dreiklassenwahlrecht),用斯特拉斯堡市長取代阿爾薩斯-洛林總督,任命中央黨的一名地方代表擔任阿爾薩斯-洛林總督以及政府人事方面的一些其他調整。
在社會民主黨的推動下,政府通過了大赦,釋放了像卡爾·李卜克內西這樣的政治犯。在馬克斯·馮·巴登的領導下,舊帝國的官僚、軍事和政治領導層開始與多數黨的領導人以及帝國的各個州進行合作。這種合作將對革命期間的後來事件產生重大影響。
10月下旬,帝國憲法進行了重大修改,將帝國轉變為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然而,威爾遜的第三個聲明似乎暗示停戰談判將取決於威廉二世的退位。馬克斯和他的政府現在擔心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內發生軍事崩潰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事實上,政府爭取停戰的努力被基爾叛亂打斷,這場叛亂始於10月30日威廉港的事件和11月初德國爆發的革命。11月1日,馬克斯寫信給所有在位的德國親王,詢問他們是否會同意皇帝退位。11月6日,總理派埃茲伯格與盟軍進行談判。
馬克斯患有嚴重的西班牙流感,他敦促威廉二世退位。皇帝從革命的柏林逃到比利時OHL在斯帕的總部,皇帝希望保留普魯士國王。這在當時的帝國憲法下是不可能的。第11條將帝國定義為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永久的德意志皇帝,這意味着皇冠與普魯士王冠相連。
11月,德國各大城市如漢堡、萊比錫、不來梅、慕尼黑等相繼發生起義,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11月初,柏林工人也建立了蘇維埃,11月7日馬克斯會見了社民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討論了他前往斯帕並說服威廉二世退位的計劃。他考慮任命威廉的次子艾特爾·弗里德里希王子為攝政王;然而,柏林革命的爆發阻止了馬克斯實施他的計劃。11月8日,斯巴達克聯盟號召在柏林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11月9日水兵譁變,陸軍占領了指揮部。上午11點30分,德軍司令給首相官邸打電報通知說,皇帝將立即退位。中午,馬克西米連宣布皇帝正式退位。12點30分,馬克西米連在辦公室接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並把權力移交給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德國成立共和國。
此後不久,艾伯特出現在國會大廈,要求將政府交給他和社民黨,因為這是維持法律和秩序的唯一途徑。在一個違憲的舉動中,馬克斯辭職並任命艾伯特為他的繼任者。同一天,菲利普·謝德曼自發宣布德國為共和國,以安撫群眾並阻止社會主義革命。當馬克西米利安後來在離開柏林前拜訪艾伯特告別時,艾伯特——他迫切希望保持舊秩序,通過議會統治來改善它,並領導一個合法而非革命的政府——要求他繼續擔任攝政王(Reichsverweser)。馬克西米利安拒絕了,並徹底放棄了政治,前往巴登。
儘管在他在德國國會任職期間發生的事情已經超越了他的能力,並且他不被認為是一位強有力的總理,但今天人們認為馬克斯在促成從舊政權過渡到以多數黨和國會大廈為基礎的民主政府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使得從十一月革命中崛起的埃伯特政府被官僚和軍隊中的一些保守勢力所接受,這是埃伯特最強烈的目標之一。因此,他們願意與他結盟,反對極左翼革命者提出的更激進的要求。
馬克西米利安在退休後博登湖附近的薩勒姆(Salem)度過了餘生。他拒絕了德國民主黨政治家馬克斯·韋伯向他提出的1919年魏瑪國民議會的授權。1920年,他與庫爾特·哈恩(Kurt Hahn)一起建立了薩勒姆王宮中學(Schule Schloss Salem)寄宿學校,旨在幫助培養新的德國知識精英,這所學校日後成為多位王室成員和貴族的母校。
在哈恩的協助下,馬克西米利安還出版了許多書籍:國際聯盟與法律和平(Völkerbund und Rechtsfriede,1919),道德攻勢(Diemoralische Offensive,1921)和回憶錄和文件(Erinnerungen und Dokumente,1927)。
1928年,在1918年11月德國君主制被廢除後被廢黜的大公腓特烈二世去世後,馬克西米利安成為巴登大公家族族長,擔任該王朝歷史上的巴登侯爵稱號。他於1929年11月6日在康斯坦茨去世,終年62歲。
馬克西米連於1900年7月10日與漢諾威王儲恩斯特·奧古斯特之女瑪麗亞-路易絲結婚,婚後有一子一女:
馬克斯·馮·巴登 | 父親: 巴登王子威廉 |
祖父: 巴登大公利奧波德 |
祖父之父: 巴登大公卡爾·弗里德里希 |
祖父之母: 霍赫貝格女伯爵路易絲·卡洛琳·格耶爾·馮·格耶爾斯貝格 | |||
祖母: 瑞典公主蘇菲·威廉明妮 |
祖母之父: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 ||
祖母之母: 巴登公主弗里德里克·多羅泰婭·威廉明妮 | |||
母親: 瑪利亞·馮·洛伊希騰貝格女公爵 |
外祖父: 洛伊希騰貝格公爵、羅曼諾夫斯基親王馬克西米利安 |
外祖父之父: 法蘭西帝國親王、意大利副王、法蘭克福大公國繼承人、洛伊希騰貝格公爵歐仁·德·博阿爾內 | |
外祖父之母: 巴伐利亞公主奧古斯塔 | |||
外祖母: 俄羅斯女大公瑪利亞·尼古拉耶芙娜 |
外祖母之父: 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 | ||
外祖母之母: 普魯士公主夏洛特(俄羅斯名: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 |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本條目包含來自前任: 喬治·馮·赫特林伯爵 |
德意志帝國首相 1918年 |
職位廢除 原因:改制為德國總理 |
普魯士王國首相 1918年 |
職位廢除 原因:改制為普魯士州長 | |
前任: 弗里德里希二世 |
巴登大公家族族長
1928年—1929年 |
繼任: 貝托爾德親王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