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食雙星(英語:eclipsing binaries),亦稱食變星光度雙星光變雙星交食雙星,是指互相繞行軌道幾乎在與觀察者視線平面的平行方向、會彼此掩食而造成亮度發生周期性變化的雙星系統。交食雙星系統由兩顆子星組成,一顆較亮的主星與一顆較暗的伴星,在相互引力作用下圍繞公共質量中心運動,其互相繞行的軌道幾乎在視線方向,這兩顆恆星會彼此掩食(一顆子星從另一顆子星前面通過,如同月亮掩食太陽)而造成亮度發生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的雙星系統。

Thumb
交食雙星英仙座β星(大陵五),較亮者為主星、較暗者為伴星

阿拉伯人很早就發現英仙座β星(大陵五)恆星亮度有周期性的變化,當時的天文學理論認為恆星亮度永恆不變,於是用鬼魔來解釋亮度變化的現象,為之起名,「魔星」(الغول‎),意即「食屍鬼」。1783年5月,年僅18歲的荷蘭裔英國天文學者約翰·古德利克John Goodricke)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英仙座β星亮度光變的交食雙星理論。他經過長期的觀測,發現英仙座β星的亮度降到原亮度的三分之一時開始增亮,恢復到原亮度後又開始變暗,如此周而復始。他求出英仙座β星的亮度光變周期為2天20小時49分09秒(現代實際值為2天20小時48分56.5秒),並提出亮度光變是由亮度較暗的伴星交食於亮度較高的主星與觀察者視線平面的平行方向的前面而造成的。

Remove ads

類型

  • 大陵五變星(英仙座β),食外變化較小;
  • 漸臺二(天琴座β)型球狀星團,食外也顯著變光,但主極小食甚比次極小食甚暗得多;
  • 大熊座W變星,食外顯著變光,主極小食甚比次極小食甚稍暗。

參閱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