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菲喬(英語:Hurricane Fico)是1978年太平洋颶風季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颶風,也創下太平洋颶風持續時長的新紀錄,該紀錄保持了14年才被1992年颶風蒂娜打破。菲喬源於7月9日墨西哥近海的一股熱帶擾動,是本季第6場熱帶風暴[注 1]、第4場颶風和第3場大型颶風[注 2]。系統向西北方向移動,之後轉向西進,很快就於7月12日達到風力時速220公里的最高強度[注 3]。菲喬接下來幾天裡基本朝正西方向前進,其強度波動幅度甚大,跨度範圍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至四級颶風之間,於7月20日以持續風速每小時185公里強度在夏威夷州以南約275公里海域經過。颶風轉向西北,因行經洋面水溫降低而緩慢減弱,於7月28日在中途島東北方向海域轉變成溫帶氣旋

Quick Facts 形成, 消散 ...
颶風菲喬
Hurricane Fico
四級颶風(美國
Thumb
7月20日,風速達到每小時217公里的颶風菲喬
形成1978年7月9日
消散1978年7月28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40英里/小時(220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 955毫巴百帕);28.2英寸汞柱
死亡無報道
損失$20萬(1978年美元
影響地區夏威夷州阿留申群島
1978年太平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Close

菲喬和南半球的另一場風暴一起產生強烈的涌浪,夏威夷群島普遍出現大浪。大浪摧毀了一幢房屋,還對夏威夷島南岸沿線構成相當嚴重的破壞。風暴沒有造成人員喪生,損失總額約為20萬美元(1978年美元)。[2]

氣象歷史

Thumb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7月3日,阿卡普爾科以南約835公里海域有熱帶擾動持續存在。系統穩步西進,並因水溫達到27°C而逐漸組織。系統中發展出環流,於7月9日在阿卡普爾科西南方向約930公里洋面組織成第七號熱帶低氣壓[注 4]。低氣壓轉向西北偏西,雖有小幅減弱,但很快就得到進一步發展,於7月10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南約1200公里海域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獲名「菲喬」(Fico)。[3]

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後,菲喬轉向西北,行經海域水溫逐漸升高。氣旋迅速增強,在獲命名18小時後就升級成颶風[注 5]。系統轉向西北偏西,其中心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眼,並且還在繼續快速增強。成為颶風僅24小時後,菲喬就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標準,並於7月12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卡波聖盧卡斯Cabo San Lucas)西南方向約1030公里洋面達到風力時速220公里的最高強度。[3]風暴存在期間,其風眼直徑約為56公里左右[4]

氣旋朝接近正西方向前進,在最高強度下保持了約12小時,然後開始因行經海域水溫降低而減弱。7月14日,颶風經過水溫26°C海域,其結構變得混亂,風速降至每小時150公里。此後不久,菲喬行經洋面的水溫又升至28°C,風速也於7月15日達到每小時215公里。接下來48小時裡,風暴強度有小幅波動,風速一度降至每小時195公里,但很快又回升到215公里。7月17日,颶風再度開始減弱,風力時速在菲喬進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預警責任區後降至140公里。風暴再一次緩慢強化,於7月20日達到三級颶風標準,並從夏威夷島以南約275公里洋面經過。氣旋轉向西北,朝一股上層低壓槽逼近,在風速每小時185公里強度下保持了約36小時後再度緩慢減弱。7月27日,菲喬因行經海域水溫漸低而在中途島東北偏東方向約60公里洋面降級成熱帶風暴。次日,菲喬進一步弱化成熱帶低氣壓,於7月28日晚轉向北上後轉變成溫帶低氣壓。風暴殘留被逐漸逼近的冷鋒吸收,於7月31日從阿拉斯加州以南近海掠過。冷灣東南部多艘船隻報告遭遇氣旋殘留關聯的狂風暴雨。[3][5]

影響

Thumb
7月20日,位於夏威夷州以南的颶風菲喬。

菲喬自始至終沒有登陸,但颶風產生了強烈的東南偏東向涌浪,與南半球另一風暴產生的強烈南向涌浪共同影響,在夏威夷州海岸沿線產生強烈的拍岸浪。民防官員報告海上出現高達9.1米的狂浪。夏威夷島出現6米高的破碎波,東茂宜島的浪高達到3.7米。歐胡島南部和考艾島的浪高也略高於正常水平。颶風周邊的多艘船隻測得大浪和中等強度風力,其中一艘船測得高達12.5米的涌浪。惡劣的海況將一艘20米長的拖船衝到庫庫尤拉(Kukuiula)的礁石上。哈納雷Hanalei)近海一艘單桅帆船失去輔助動力,無法在菲喬產生的強風中前進,幸運的是,船上6人均獲海軍魚雷艇救援。受颶風影響,信風梯度很大,夏威夷群島的風力時速普遍在95公里以上。[5]氣旋還在歐胡島產生150毫米降雨[4]

颶風從夏威夷州以南經過數天前,菲喬產生的大浪就令夏威夷島東部出現海灘洪災。大浪之後還對夏威夷島海岸沿線的多幢海濱別墅和多條道路構成相當程度破壞。[5]海浪摧毀了普納Puna)的一套民宅,考烏(Kau)還有一幢海灘展館受到破壞[6]。夏威夷州有3位市長在風暴過後發布災害聲明[7]。茂宜島因中等強度海浪影響導致多條沿海公路被淹,不過該島沒有受到破壞。時速95公里的大風令夏威夷群島多地樹木倒塌,導致部分地區停電。[5]整場颶風一共造成了價值20萬美元(1978年美元)的損失[2]

紀錄和命名

菲喬作為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持續時間達20天(468小時),打破有可靠衛星監測紀錄以來1972年颶風塞萊斯特保持的16天紀錄。菲喬在颶風強度下保持了17天,這也打破了塞萊斯特保持的10天紀錄。不過,這兩項紀錄之後都被1992年颶風蒂娜打破。此外,菲喬的行經距離長達9700公里,在有紀錄以來的所有太平洋颶風中也屬最長之列。[8]

名稱「菲喬」只在為這場颶風命名時使用過,之後便予除名,永遠都不會再在東北太平洋風暴命名時採用,用來取代的新名稱是「法比奧」(Fabio),於1982年首度採用。名稱除名的原因並不確定,有可能是因為颶風造成的破壞程度,也有可能是發音上存在問題,例如會在另一種語言中代表某種無法為社會接受的含義,或是這一名稱代表人類史上的另一場重大災難。[9][10]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