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德海
荷兰浅水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須德海(荷蘭語:Zuiderzee,荷蘭語:[ˌzœydərˈzeː] (ⓘ),意為「南海」)是荷蘭西北部的一個淺水灣,面積約 5,000 km2(1,900 sq mi),向內陸延伸約100公里,寬約50公里,平均水深4-5米,海岸線總長約為300公里[1]。在荷蘭語中, Zuiderzee意為「南方的海」。最早是指荷蘭弗里斯蘭省北部的一片水域,與外海北海相連。這片水域是13世紀時由海水衝進內地,同原有湖沼匯合而成的。1932年荷蘭政府建成長29公里,寬90米,高出海平面7米的堤壩阿夫魯戴克大堤(Afsluitdijk),上有公路,下有水閘,把須德海分開為鹹水的瓦登海與淡水的艾瑟爾湖兩部份[2]。同時,這一工程也把一片面積約為1,500 km2(580 sq mi)的水域變成了陸地。這片陸地目前是弗萊福蘭省的一部分,約有人口400,000(2011年數據)。
歷史與災難
這片水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被羅馬帝國統治者所稱的Flevo湖。那時,Flevo湖比今天的須德海要小得多,與北海的連接處也非常狹窄。不過,也許稱之為由許多湖泊、濕地以及狹窄水道構成的湖群更為準確。該水域的一部分後來稱為Vlie,很可能是因它通過現在位於弗利蘭德島和泰爾斯海靈島之間名為Vliestroom通道流入大海而得名。在中世紀早期,由於海平面上升和降水的影響,湖水開始侵蝕泥質的湖水岸。尤其在1282年的一場洪災之後,Vliestroom的寬度大大擴大了[3]。也正因此,波羅的海上的商船可以駛入這裡,給在該海灣西南端的阿姆斯特丹的崛起帶來了機遇。
而1287年12月14日,一場更大的聖盧西亞洪水襲擊了荷蘭和德國北部地區,當時的海堤在暴風雨中破損,造成約50,000至80,000人喪生。這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第五大洪水。聖盧西亞洪水沖走了最後的沙質、冰磧土質屏障,此後,今日的須德海出現,並快速擴張。同時,「 Zuiderzee」這個名字開始普遍使用。
從15世紀開始,由於堤防的改善,內陸海域的大小基本上保持穩定,但是當風暴將北海水注入進水口時,須德海的海水淤塞,經常導致洪水泛濫和船隻損失。譬如在1421年11月18日,當時堤防的防波堤破裂,淹沒了72個村莊,造成約10,000人喪生,史稱第二次聖伊麗莎白洪水。
在1810年至1813年間,荷蘭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一部分。1811年成立的地方行政機構將須德海(Zuiderzee)命名為Zuyderzée,其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北荷蘭省和烏得勒支省。
1928年,阿姆斯特丹夏季奧運會的6米和8米帆船比賽在須德海舉行[4]。
地理和發展
在須德海附近,有許多漁村逐漸發展起來,其中的阿姆斯特丹,霍倫和恩克赫伊曾則變成了以貿易為主的城市。這些城鎮最初與波羅的海,英格蘭和漢薩同盟的港口進行貿易,但後來在荷蘭帝國時期也拓寬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當荷蘭帝國衰弱後,利潤豐厚的殖民貿易體系也隨之衰敗,大多數城鎮都重拾捕魚業,其中也有些轉而發展工業,而在20世紀以來,旅遊業逐漸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在須德海中有五座小島,這些小島曾經是較大的:Wieringen,Urk,Schokland,Pampus和Marken。這些島嶼的居民也主要以捕魚和相關產業為生。除Pampus外,所有這些島嶼現在都與陸地相連。
20世紀初的須德海工程(阿夫魯戴克大堤)的建成馴服了須德海的洪水。該水壩的最初是為應對1916年洪水而建造的[2]。不過,這一計劃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制定的,但彼時尚未通過荷蘭國議會的審批。隨着1932年大堤的竣工,須德海也成為了艾瑟爾湖[5],大面積的土地可被回收用於農業和住房[6]。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