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圜
1953年2月至1962年6月的大韓民國貨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韓圜(환/圜)是自1953年2月至1962年6月的大韓民國貨幣。
歷史
1950年的舊韓圓(원/圓),1953年2月17日以100舊韓圓兌換1圜,1962年6月10日再以10圜兌換的1新韓圓(원),韓文不能再寫作漢字「圓」,僅能以諺文拼寫。[1]
硬幣
1959年,推出10、50、100圜面額硬幣,由費城鑄幣局鑄造。
韓圜硬幣 [1] (韓文) | ||||||||||
---|---|---|---|---|---|---|---|---|---|---|
外貌 | 面值 | 技術參數 | 描述 | 日期 | ||||||
正面 | 背面 | 直徑 | 質量 | 成份 | 正面 | 背面 | 首次鑄造 | 發行 | 停用 | |
![]() |
![]() |
10圜 | 19.1 mm | 2.46 g | 95% 銅 5% 鋅 |
木槿、面值、所屬銀行名稱(諺文) | 面值(數字)、「大韓民國」、鑄造年份 | 1959年(韓國曆4292年) | 1959年10月20日 | 1975年3月22日 |
![]() |
![]() |
50圜 | 22.86 mm | 3.69 g | 70% 銅 18% 鋅 12% 鎳 |
龜船、面值、所屬銀行名稱(諺文) | 面值(數字)、「大韓民國」、鑄造年份 | 1959年(韓國曆4292年) | 1959年10月20日 | 1975年3月22日 |
![]() |
![]() |
100圜 | 26.0 mm | 6.74 g | 白銅 75% 銅 25% 鎳 |
李承晚、面值、所屬銀行名稱(諺文) | 1959年10月30日 | 1962年6月10日 |
銀行券
「圜」以韓文漢字(圜)書寫,但「圓」以諺文(원)以及英文 (won) 書寫。這些問題,是急需新銀行券以及貨幣改名,以及決定在美國製造新紙幣,所造成的。[2]
韓國印刷韓圜券 [3] (韓文) | |||||||
---|---|---|---|---|---|---|---|
票樣 | 面值 | 面積 | 描述 | 日期 | |||
正面 | 背面 | 正面 | 背面 | 發行 | 停用 | ||
![]() |
![]() |
10圜 | 156 × 66 mm | 崇禮門 | Haegeumgang near 巨濟市 | 1953年3月17日 | 1962年6月10日 |
![]() |
![]() |
1953年12月15日 | |||||
![]() |
![]() |
50圜 | 149 × 66 mm | 獨立門 | 李舜臣銅像, 龜船 | 1958年8月15日 | |
![]() |
![]() |
100圜 | 156 × 66 mm | 李承晚 | 獨立門 | 1953年12月18日 | |
![]() |
![]() |
1954年2月1日 | |||||
![]() |
![]() |
面值 | 1957年3月26日 | ||||
![]() |
![]() |
母親及其孩子 | 獨立門 | 1962年5月16日 | |||
![]() |
![]() |
500圜 | 156 × 73 mm | 李承晚 | 面值 | 1956年3月26日 | |
![]() |
![]() |
1958年8月15日 | |||||
![]() |
![]() |
朝鮮世宗 | 韓國銀行主建築 | 1961年4月19日 | |||
![]() |
![]() |
1000圜 | 166 × 73 mm | 李承晚 | 韓國銀行符號 | 1957年3月26日 | |
![]() |
![]() |
165 × 73 mm | 朝鮮世宗 | 火把 | 1960年8月15日 | ||
這些圖片是以每1像素表示1毫米的比例顯示的。對於表格的範本,請參閱紙幣參數表。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