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科學(英語:Laser science),一譯激光科學,又稱雷射物理學(laser physics),是光學的分支,以研究雷射的理論與實作方式為主。

Thumb
雷射模組 (405-445nm, 520-532nm, 635-660nm)
Thumb
美國空軍進行的雷射實驗

雷射科學包括量子電子學雷射產生英語Laser construction光諧振腔設計、主動激光介質英語active laser medium中產生居量反轉的方式、以及在雷射中光場的時空演化等。雷射科學也和雷射光束傳播的物理學有關,特別是高斯光束的物理學、雷射應用等,有時也會用到非線性光學量子光學中的概念。

歷史

雷射科學開始的時間要早於雷射的發明。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1917年發表的論文,為雷射邁射奠定了理論基礎,該論文是他利用以電磁輻射吸收自發發射受激發射的機率係數(愛因斯坦係數)為基礎的公式,重新推導普朗克輻射定律[1]魯道夫·拉登堡英語Rudolf Ladenburg在1928年發表的研究結果,確認了愛因斯坦的理論[2]。1939年In 1939, Valentin A. Fabrikant預測可以用受激發射來放大「短波」[3]。1947年時,威利斯·蘭姆羅伯特·拉塞福英語Robert Retherford氫原子光譜中發現了顯著的受激發射,也影響了第一個受激發射的示範[2]。1950年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1966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提出了光泵激昇英語optical pumping的方式,兩年後由卡斯特勒、尚·布魯塞爾英語Jean Brossel、及溫特用實驗來證實上述的想法[4]

描述微波雷射(邁射)運作原理的理論最早是由巴索夫普羅霍羅夫在1952年5月的All-Union Conference on Radio Spectroscopy中提出。第一個邁射是由查爾斯·湯斯詹姆斯·戈登英語James_P._Gordon赫伯特·蔡格爾德語Herbert Zeiger架設。湯斯和巴索夫和普羅霍羅夫因在受激發射的研究,同獲了196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5]阿瑟·阿什金熱拉爾·穆魯,和唐娜·斯特里克蘭於2018年因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6]

1958年,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阿瑟·肖洛首次提出雷射現象。第一個可用的雷射(脈衝型紅寶石雷射)是由西奧多·梅曼在1960年5月16日於HRL實驗室英語HRL Laboratories實現[7]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