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踝龍屬(學名:Hortalotarsus,詞源未知,可能意為「雛鳥的踝骨」[1])是已滅絕蜥腳形亞目存疑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南非鷹崖早侏羅世(辛涅繆爾期)的克萊倫斯組。[2][3]
雛踝龍屬![]() 化石時期:早侏羅世,
| |
---|---|
![]() | |
在因爆破而部分損毀前繪製的正模標本保存部分 | |
科學分類 ![]()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演化支: | †悍龍類 Bagualosauria |
演化支: | †板龍類 Plateosauria |
演化支: | †大腳類 Massopoda |
科: | †大椎龍科 Massospondylidae |
屬: | †雛踝龍屬 Hortalotarsus Seeley, 1894 |
模式種 | |
†領足雛踝龍 Hortalotarsus skirtopodus Seeley, 1894
| |
異名 | |
|
發現與命名
模式種領足雛踝龍(Hortalotarsus skirtopodus)由哈利·絲萊於1894年命名,原為槽齒龍的一個種。[4]正模標本是AM 455,[5]現僅含一個脛骨、腓骨及趾骨,但當初還發現過更多骨骼,包括肋骨、疑似的椎骨、一個疑似的髂骨、一個疑似的股骨、一個疑似的肩胛骨及一個疑似的肱骨,[4][6]均由威廉·霍納·華萊士(William Horner Wallace)於1888年7月11日在東巴克利的鷹崖(Eagle's Crag)發現。[7]
羅伯特·布魯姆(1911年)稱,「最初大部分骨骼都嵌在岩石中,被農民當作布須曼人的骨骼,但據說因擔心岩石中的布須曼人骨骼可能削弱新一代的宗教信仰而被破壞」。[6]然而絲萊卻聲稱,是由於試圖用火藥將其從岩石中炸出但失敗,導致大部分骨骼遺失。[4]還出土了不完整的腿骨。[8]
描述
分類
雛踝龍曾被視為大椎龍的異名[5]或近蜥龍科的有效屬。[9][10]加爾東與克盧弗(1976年)及加爾東與厄普丘奇(2004年)則將該屬列為疑名。[8][11]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