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陪臚(梵語:भैरव,Bhairava,字面意思為可畏或恐怖;亦譯倍臚與陪羅縛;較接近梵文的漢音為「排拉伐」)為一尊印度教神明,外型兇猛,相傳是濕婆神的化身,或是他的兒子。在印度教中,他有許多別名,例如在印度卡納塔克邦,稱它為 Kāla Bhairava,Kal Bhairab,Annadhaani Bhairava,在拉賈斯坦邦,稱為Bhairo,Bhairon,Bhairadya或Bheruji,泰米爾人稱為Kaal Bhairava,Kaala Bhairavar(坦米爾語:கால பைரவர்),或Vairavar。在拉賈斯坦邦,泰米爾納德邦及尼泊爾,都很重視這位神明。他源自於印度神話,在印度教之外,佛教與耆那教也崇拜這位神明。
其名稱意為暴惡,可畏[1]。
陪臚的傳說起源自梵天與濕婆之間的爭議。傳說梵天曾與濕婆爭論,誰才是宇宙中最偉大的神明。梵天認為自己是世界的創造者,應受到最高的尊崇。憤怒的濕婆變身成陪臚,突然出現砍下梵天的第五個頭,因此被稱為黑陪臚(Kāla Bhairava),意思為「黑色恐怖者」。此後梵天只剩下四個頭,而陪臚被稱為殺梵者。
一身九面,裸形黑色,現三十四臂、十六足之忿怒身。
金剛界密宗將他列在金剛界曼荼羅降三世會外部院的東南角落,為自在天的化身。藏傳密宗則認為他是大自在天的忿怒相。
有些時候陪盧一辭只是形容本尊外貌的用語例如在法賢翻譯的《佛說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囉嚩輪觀想成就儀軌經》中,文殊化現出牛面怖畏(陪囉嚩)金剛,但怖畏金剛和陪廬是不同的神祇。
而在勝樂續中,勝樂金剛形象裡正是一腳踩踏黑陪盧(怖畏王)另腳踩踏紅時母(mahākālī)、
在尼瓦爾佛教的密宗修持中,對陪臚的祟拜側重於將心中的憤怒和仇恨轉化為理解。
唐代破陣樂中,有倍臚、陪臚破陣樂。
尼瓦爾人認為他是一位重要的神,尼瓦爾人的傳統聚落至少有一座陪臚寺廟,大多數陪臚廟由尼瓦爾婆羅門主持。印度教徒相信如在他面前撒謊會遭到神明懲罰(流血而死),因此尼泊爾最高法院在過去就設在加德滿都的陪臚神殿中。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