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英語:Arecibo Radio Telescope)是位於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1963年建成,2020年完全損毀。[1]
歷史
1963年,阿雷西博望遠鏡建成。其口徑為305米,落成後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該記錄一直保持到2016年7月,被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所取代。
2001年,阿雷西博望遠鏡被列入IEEE里程碑列表中[2]。2008年,阿雷西博天文台被列入美國的國家史蹟名錄[3]。同年10月3日,被列入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每周特色清單中[4]
2017年9月21日,颶風瑪莉亞帶來的強風導致430MHz線路饋送斷裂並掉到主鏡盤上,損壞了38,000塊鋁板中的約30塊。因阿雷西博的觀測資料依賴於位於圓頂中的饋送和接收器傳送,而非使用線路饋送,颶風造成的損傷對天文台影響很小。[5][6][7][8]
2020年8月10日,望遠鏡的輔助鋼纜斷裂,在望遠鏡反射盤上砸出了30公尺(98英尺)長的破口[9];同年11月6日,同一高塔上的另一根主承重鋼纜斷裂。因為望遠鏡本身結構有災難性故障之虞、剩餘鋼纜可能無法再支持設計的重量、而且任何維修嘗試都有可能威脅到維修工人的性命,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於該年11月19日決定將天文台的射電望遠鏡退役並準備拆除[10]。
2020年12月1日凌晨,由於塔尖徹底折斷,望遠鏡約900公噸(890長噸;990短噸)的接收設備平台墜落並砸毀了望遠鏡反射盤(無線電波天線)表面,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望遠鏡本體全毀[11][12][13]。
望遠鏡貢獻
1974年,美國學者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通過使用阿雷西博望遠鏡發現了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它由一顆脈衝星,PSR 1913+16,與一顆中子星構成,軌道周期很短,僅為7.75小時。軌道的偏心率為0.617。當兩顆子星相互靠得很近時,極強的引力輻射會導致它們的距離愈加靠近,軌道周期會逐漸變短。泰勒等人通過精確地測量射電脈衝雙星軌道周期的變化,間接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14],驗證廣義相對論。赫爾斯和泰勒也因此獲得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2年,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唐納德·貝克和他的合作者利用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發現了PSR B1937+21,它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顆毫秒脈衝星。
1974年,阿雷西博望遠鏡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梅西耶13發送了一串由1,679個二進制數字組成的訊號,稱為阿雷西博訊息。如果訊息被地外智慧生命所接收並正確解讀,會得到如右圖所示的訊息,從上到下依次為:用二進制表示的1-10十個數字、DNA所包含的化學元素序號、核苷酸的化學式、DNA的雙螺旋形狀、人的外形、太陽系的組成、望遠鏡的口徑和波長。向球狀星團M13發送訊息的原因是其中的恆星分布比較密集,被地外智慧生命接收的可能性較大。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因其外形壯觀等特點,曾被電影、電視劇和遊戲等文創作品採為取景地。007系列黃金眼和電影《接觸未來》的部分場景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阿雷西博天文台的觀測數據為1999年開始的分散式運算項目SETI@home做出貢獻。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