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連科(俄語: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оренко;烏克蘭語:Анна Андріївна Горенко;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筆名安娜·阿赫瑪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俄羅斯烏克蘭裔女詩人[1]「白銀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在大清洗與1946年日丹諾夫批判期間遭受迫害。
生平
1889年6月11日,阿赫瑪托娃出生在敖德薩近郊,1912年在俄羅斯出版第一本詩集《黃昏》,引起了詩壇的關注。1914年3月,出版第二本詩集《念珠》。1917年9月,出版第三本詩集《白色的群鳥》。三本詩集的出版使阿赫瑪托娃躋身於俄羅斯一流詩人行列。
14歲時,阿赫瑪托娃結識了比她大3歲的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1910年,阿赫瑪托娃與古米廖夫結婚。十月革命後阿赫瑪托娃頻繁遭到蘇聯當局迫害。1921年8月,古米廖夫被蘇聯政權以「反革命陰謀罪」處決。20年代中期開始,阿赫瑪托娃被蘇聯當局認定為「在意識形態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家,被剝奪發表作品的權利。
30年代,她唯一的兒子列夫·古米廖夫也在大清洗中兩次被捕,第一次在1935年,第二次在1938年,原因是不承認自己父親有「歷史問題」。1935年至1941年期間,在兒子被捕與遭受迫害與磨難下,詩人寫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又名《輓歌》)。
1946年8月14日,蘇共中央作出了一項關於《星》與《列寧格勒》雜誌的著名決議,嚴厲批判米哈伊爾·左琴科與阿赫瑪托娃:「阿赫瑪托娃是與我國人民背道而馳的、內容空洞、缺乏思想性的典型代表。她的詩歌充滿悲觀情緒和頹廢心理,表現出過時的沙龍詩歌的風格,停留在資產階級-貴族階級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以及『為藝術而藝術』這一理論的立場上,不願與本國人民步調一致,對我國的青年教育事業造成危害,因而不能為蘇聯文學界所容忍。」日丹諾夫還在報告中稱阿赫瑪托娃「不知是修女還是蕩婦,更確切地說,是集淫蕩與禱告於一身的蕩婦兼修女」。阿赫瑪托娃再次被禁發作品,為了生活,她只好開始翻譯詩歌。
1966年3月5日,阿赫瑪托娃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7歲。1987年,其作品《安魂曲》才得以全文發表。
1889年6月23日(儒略曆6月11日),阿赫瑪托娃出生在黑海港口敖德薩的度假郊區博爾紹伊豐坦。她的父親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戈連科是烏克蘭海軍工程師,是一個烏克蘭哥薩克貴族家族的後代,母親因娜·埃拉茲莫娃娜·斯托戈娃是俄羅斯貴族的後代,與基輔關係密切[2]。她寫道:
我們這個大家族裡沒有人寫詩。但第一位俄羅斯女詩人安娜·布尼娜是我的祖父伊拉姆·伊萬諾維奇·斯塔戈夫的姨媽。斯托戈夫家是莫斯科省莫扎伊斯克區的地主。他們在馬爾法·博雷茨卡婭起義期間被遷到這裡。在諾夫哥羅德,他們是一個更富有和更傑出的家族。我的祖先阿黑麻汗,一天晚上在帳篷里被俄羅斯殺手殺害。卡拉姆津告訴我們,這標誌着蒙古對俄羅斯的束縛的結束。 [...] 眾所周知,這個阿黑麻汗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在十八世紀,阿黑麻汗家族的一位公主 – 普拉斯科維亞·葉戈羅夫娜 –嫁給了富有而著名的辛比爾斯克地主莫托維洛夫。葉戈爾·莫托維洛夫是我的曾祖父;他的女兒安娜·葉戈羅夫娜是我的外祖母。她去世時,我母親只有九歲。我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我的幾枚鑽石戒指和一枚祖母綠戒指,都是用她的胸針製成。雖然我的手指很細,但她的頂針並不適合我。[3]
在她11個月大的時候,她家北遷到了聖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4]。一家人住在希羅卡亞街和貝日米揚尼巷拐角處的一所房子裡(今天這棟樓已經不存在了)。從7歲到13歲的夏天,都在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達恰小屋度過[5]。她就讀於馬林斯卡婭高中,1905年父母分開後,她搬到基輔(1906–10 年),在那裡完成學業。她接着進入基輔大學學習法律,一年後離開,到聖彼得堡學習文學[6]。
11歲時,阿赫瑪托娃開始寫詩,在十多歲時出版,靈感來自詩人尼古拉·涅克拉索夫、讓·拉辛、亞歷山大·普希金、葉夫根尼·巴拉廷斯基和象徵主義詩人[5][7]。她的妹妹Inna也寫詩,但沒有堅持下來,高中畢業後不久結婚。阿赫瑪托娃的父親不希望看到任何一首詩簽署他尊貴的姓氏,於是她選擇用她祖母明顯的韃靼姓氏「阿赫馬托娃」作為筆名。[8][9]
1903年平安夜,她遇到了年輕的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古米廖夫鼓勵她寫作,並猛烈地追求她,從1905年開始多次求婚。17歲時,在他的刊物《天狼星》上,她發表了她的第一首詩,「在他的手上,你可以看到許多閃閃發光的戒指」(1907年),署名"Anna G."[10]。很快,她在聖彼得堡的藝術圈中出名,定期在讀物上公開發表。那一年,她給一個朋友寫信說:「他現在已經愛我三年了,我相信做他的妻子,是我的命運。無論我是否愛他,我不知道,但看起來,我愛他。」[5]1910年4月,在基輔,她與古米廖夫結婚。然而,阿赫馬托娃的家人都沒有參加婚禮。這對夫婦在巴黎度蜜月,在那裡,她結識了意大利藝術家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11]
1910年末,她與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和謝爾蓋·戈羅德茨基等詩人一起組成了阿克梅派(詩人協會)。它提倡將技巧,而不是靈感或奧秘,作為詩歌的關鍵,有具體的主題,而不是象徵主義者的短暫世界。他們發展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反象徵主義流派阿克梅派,與意象主義在歐洲和美國的發展同時出現[12]。從他們結婚的第一年開始,古米廖夫開始「失去對她的激情」,那年年底,他離開前往非洲旅行了六個月[10]。
她「第一次嘗到了名氣的滋味」,成名了,與其說是因為她的美麗,不如說是她強烈的磁性和誘惑力,吸引了許多男人,讓他們着迷。她回到巴黎,去見莫迪利亞尼,他為她創作了至少20幅畫,包括幾幅裸體畫[10]。
後來,她開始與著名的阿克梅派詩人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發生婚外情,他的妻子娜傑日達·曼德爾施塔姆後來在自傳中宣布,隨着時間流逝,她已經原諒了阿赫馬托娃[13] 。阿赫馬托娃的兒子列夫·古米廖夫出生於1912年,後來成為著名的新歐亞主義歷史學家[14]。
紀念
參見
備注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