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霍爾德·康拉德·赫爾曼·阿爾貝特·施佩爾Berthold Konrad Hermann Albert Speer發音:[ˈʃpeːɐ̯] ;1905年3月19日—1981年9月1日)是德國建築師,在納粹德國時期成為裝備部長以及帝國經濟領導人,在戰爭局勢極為不利時,他反對希特勒使用焦土政策毀滅德國的工業,戰後在後來的紐倫堡審判成為主要戰犯。他也是德國著名的高速公路,石化工業,噴射機,飛彈等的研發催生者,在納粹的內政上有著相當的作用。

事实速览 阿爾貝特·施佩爾 Albert Speer, 納粹德國裝備與軍火部長 ...
阿爾貝特·施佩爾
Albert Speer
亞伯特·史佩爾(1933)
 納粹德國裝備與軍火部長
任期
1942年—1945年
前任弗里茲·托特
個人資料
出生(1905-03-19)1905年3月19日
 德意志帝國巴登大公國曼海姆
逝世1981年9月1日(1981歲—09—01)(76歲)
 英國英格蘭倫敦
政黨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配偶Margarete Weber
母校柏林工業大學
慕尼黑工業大學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
羅馬大學
職業建築師
簽名
关闭
施佩爾於1946年紐倫堡審判

生平

施佩爾生於德國曼海姆的建築師世家。1930年12月4日在柏林參加一場希特勒的演說後,於1931年1月31日申請入黨,並在同年3月1日正式成為第474,481號黨員[1]。他的建築專業能力使他在黨內脫穎而出,躍升為希特勒的親信之一。他的一切幾乎都建立在和希特勒之間那種親密的私人關係上,希特勒委託他設計了包括帝國總理府、紐倫堡納粹全國黨代表大會集會場等建築,並於1937年任命他為帝國首都營建總監(Generalbauinspektor für die Reichshauptstadt)。他對柏林重新進行了規劃和設計,即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計劃。希特勒的期許之中,柏林的城市規劃設計必須符合一個作為全歐洲甚至全世界唯一首都的地位,當然也必須是超越羅馬和超越巴黎的。營建過程中,施佩爾的部門強制驅逐了柏林成千上萬的猶太居民。

儘管他在納粹黨裡面資歷很淺,1942年時希特勒仍選中他當帝國軍備部長,以供應戰爭所需的大量物資。作為希特勒的軍備部長,為了幫助希特勒管理帝國經濟,他和希姆萊一起加強了強制勞動,逼迫大量的戰俘猶太人等在極其惡劣的勞動條件下從事非人的重體力勞動。越來越多的文件資料顯示,當時他在戰俘營和集中營等事件中扮演了極其不光彩的角色。希特勒把意大利地區內的一切軍備和生產問題的管理權交給施佩爾。在他的組織下,德國的軍備生產一直呈上升趨勢。這年秋天,盟國對德國進行的大規模轟炸,給軍備和民用生產造成了困難。於是,施佩爾提出並實施讓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大批生產衣服、鞋、紡織品和家具等民用商品,而把德國的同類工廠轉為軍用。這樣就避免了因強迫徵調外國工人到德國,引起工人逃離所在工廠而影響生產的弊病,使德國軍備生產的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由於德國城市被炸,重建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施佩爾設法使希特勒授權他負責被炸未來的建築計劃。他利用這一職權,阻止了各大區區長要拆除被炸後的歷代宮殿和教堂的企圖,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建築是反動派的堡壘。他還提供材料和工人,保護遭破壞的歷史性建築。

1944年1月施佩爾因病住院。這樣他就離開了希特勒的權力中心,使他感到自己被希特勒一筆勾銷了。此後,他也不再把自己當作希特勒寵愛的部長及有可能的繼承人了。住院期間,戈林鮑爾曼、希姆萊等人都乘虛而入,動搖了他的部長地位。兩個半月後,施佩爾病癒,第一次感到希特勒面目可憎,說明他在思想上已經同希特勒有了距離。此後,施佩爾不再屈從於希特勒的個人影響,於是在受過希特勒多年青睞有加、特別恩寵之後,開始受到辱罵和譴責。他反對希特勒集中一切力量搞地下大型設施,以便把軍備工業轉移到山洞或地下生產的決定,並且表示不接受意見,就請求辭職。最後雙方達成妥協,延長病假,留在部長任上。施佩爾開始從巔峰滑向波谷。經過一番波折之後,他還是擺脫不了因權力的掌握而獲得的刺激,最終又回到希特勒的領導圈子中。

1944年中期美國空軍連續轟炸了德國的許多燃料工廠和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主要煉油廠,使德國飛機燃料的生產減少了一半,迫使希特勒命令戈林將空軍軍備生產也移交給施佩爾。7月,98%的飛機燃料生產都停止了。施佩爾立即組織35萬名熟練工人進行搶修,到11月,日產量就上升到原產量的28%。因此盟國輿論認為,對於德國作戰實力來說,他比希特勒本人更重要。

盟軍諾曼底登陸,施佩爾認為局勢已經毫無希望了。1944年7月20日,暗殺希特勒事件失敗後,施佩爾受到審查,因為政變的組織者在未來政府的名單中,給他留下了軍備部長的位置,不過他後來沒被追究。

1945年初,德國國內工業生產已基本停頓。1月30日是希特勒掌權的12周年之日,施佩爾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宣稱在重工業和軍備方面的戰爭已經結束,應把糧食、電力、生活放在優先於坦克、飛機的地位予以考慮。他提出,盟國在物質方面的優勢已不可能再用德國士兵的勇敢去彌補了。2月中旬,第三帝國敗局已定,希特勒下達「焦土命令」。施佩爾曾計劃用毒氣除掉希特勒,後因希特勒下令修改了地下室的通風管道,而未能實現。但施佩爾仍決心阻止命令的執行。他說服大區區長們把徹底破壞工廠的命令改成使工廠臨時癱瘓的命令。他還設法說服了莫德爾元帥,使他下令不准破壞工廠,儘可能在工業區以外戰鬥。他認為,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儘可能維持戰後德國人民群眾生存的基礎。希特勒自殺前幾天,施佩爾冒着蘇軍的炮火,飛抵被圍困的柏林,和希特勒做了最後告別。

紐倫堡審判中他被定為一級戰犯,但沒有判以死刑,而是獲20年有期徒刑。1966年10月1日,在服刑20年後,施佩爾出獄[2]。在出獄後施佩爾積極地接受了包括英國廣播公司在內的媒體和學者的採訪。1981年9月1日,施佩爾再次前往英國倫敦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但因在倫敦發生中風而逝世[3]。戰後他寫下了《第三帝國內幕英語Inside the Third Reich》一書,是他本人的回憶錄,也是研究納粹德國的重要史料。

他的兒子小阿爾伯特·施佩爾也是著名的城市規劃設計師,是著名的城市規劃設計所「施佩爾設計所英語Albert Speer & Partner GmbH」的擁有者和主設計師,主持設計規劃了諸如上海國際汽車城等大型城規項目。

代表作品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