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頗
叙利亚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勒頗 ﺣﻠﺐ Ḥalab | |
---|---|
綽號:الشهباء (ash-Shahbaa)[1] | |
坐標:36°12′N 37°10′E | |
國家 | 敘利亞(法理上) |
省 | 阿勒頗省 |
區 | 阿勒頗 |
實際控制 | 敘利亞救國政府(大部分) 羅賈瓦(部分) |
政府 | |
• 市長 | 空缺 |
面積 | |
• 市區 | 190 平方公里(70 平方英里) |
海拔 | 379 公尺(1,243 英尺) |
人口(2018年估計) | |
• 城市 | 1,850,000人 |
時區 | EET(UTC+2) |
• 夏時制 | EEST(UTC+3) |
電話區號 | Country code: 963, City code: 21 |
Sources: Aleppo city area [2][3] Sources: City population [4] |
阿勒頗(阿拉伯語:حلب,ALA-LC轉寫:Ḥalab,國際音標:[ˈħalab];阿拉米語:ܚܠܒ;英語:Alep 或 Aleppo),是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省的首府。 敘利亞內戰前,阿勒頗擁有逾200萬人口,是敘利亞的第一大城市[5],現為第二大城。
從歷史上看,阿勒頗是人類最古老的定居點之一,考古學發現在公元前5000年時這裡就有人居住。開始時它只是建在一些小山丘上的小城,後來發展成大型城市。阿勒頗占據了幼發拉底河和地中海之間的關鍵位置,是古代絲綢之路等商路上的重要地點。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稱這座城市為「貝羅埃亞」(Βέροια)。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這裡稱為「哈勒普」,這座城市是鄂圖曼全國第三大城市。阿勒頗的名字在法國託管時期才開始官方使用。
今日,以阿勒頗為中心形成的阿勒頗省占據了1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擁有約370萬人口。敘利亞內戰在2011年爆發後,2012年開始的阿勒頗之戰以及2024年再度爆發的阿勒坡戰役在市內造成嚴重破壞。
5 sources
名稱
在阿拉伯語中,阿勒頗被稱為Ḥalab(ﺣﻠﺐ)。這一名稱歷史極為悠久,具體含義尚不清楚。ﺣﻠﺐ與擠奶一詞相同,當地傳說亞伯拉罕離開烏爾後曾在此地停留,為他的牛群擠奶,由此得名[6]。現代的一些學者認為它來自於亞摩利語言中表示鐵或銅的詞語,因為在古代時期阿勒頗附近出產這些金屬。另有觀點認為 Ḥalab 來自於阿拉米語,意為「白色」,因敘利亞西北部出產大理石得名[7]。當代阿勒頗的暱稱 ash-Shahbaa(الشهباء),「白色」之意,也是這樣得來的[8]。
阿勒頗的拉丁語名稱為Halapia,後來這一詞語演變為法語的 Alep,以及意大利語的 Aleppo[9]。後者是英語名稱 Aleppo 的來源。中文名「阿勒頗」就從此而來。
4 sources
歷史
40 sources
阿勒頗的早期歷史少有考古資料,原因在於古代的城址正是現代阿勒頗的市中心。不過根據相關的考古資料,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就已經有人在此居住[10]。前3000年的埃勃拉文書上提到了名為哈拉姆的城市,這很可能是關於阿勒頗最早的文字記載[11]。據一些學者的觀點,這時的阿勒頗是一個名為阿爾米(Armi)的獨立王國的首都[12]。城市中,在今天阿勒頗城堡的位置上,已經建起了美索不達米亞雨神哈達德的神廟,它也因此被稱為哈達德之城[13][14]。前23世紀,阿卡德王納拉姆辛摧毀了埃勃拉和阿爾曼尼(Armani)[15][16][17],後者很可能與阿爾米是同一個國家。然而,因為阿卡德並未統治過敘利亞北部,這段歷史尚存在爭議[18]。
在古巴比倫時代,哈拉普(Ḥalab)的名字第一次出現了[17]。阿勒頗是亞摩利人亞姆哈德王國(1800-1525BC)的首都。在國王亞里姆林一世治下,亞姆哈德是地中海東岸最強大的國家[19]。後來它曾一度被穆爾西里一世統治下的西臺摧毀,不過西臺衰落後,它很快便重新崛起[17]。
公元前1525年,亞姆哈德終結於一場由米坦尼王帕爾薩塔塔策動的叛亂[20]。阿勒頗隨之成為了米坦尼、西臺和埃及的的交界地帶[17]。起初,亞姆哈德王族的一個後代建立了一個米坦尼的附庸國,並重新控制了阿勒頗[21]。到公元前14世紀,西臺的蘇庇路里烏瑪一世擊潰米坦尼,占據了阿勒頗。至此阿勒頗歸屬於西臺帝國,直到它的崩潰[17]。
前12世紀和前10世紀,兩個新西臺王國帕里斯丁和比特阿古西先後控制了這座城市[22]。此時它仍然具有宗教上的重要地位[17] 。據考古發現,哈達德神廟在這一時期被翻新修復[23]。前8世紀,新亞述帝國征服阿勒頗。此後,這裡又先後屬於新巴比倫帝國和阿契美尼德王朝[24]。
15 sources
前333年,阿勒頗被亞歷山大大帝占領。幾十年後,塞琉古一世建立了一個希臘人殖民點,命名為貝羅埃亞,名字來源於一座馬其頓城市貝羅埃亞。
敘利亞北部是希臘化殖民活動和塞琉古帝國文化的中心,貝羅埃亞與當時眾多希臘定居點一同,享受自治權,像希臘城邦一樣,由城內自由民選舉出的議事會管理城市行政事務[25]。
前88年,亞美尼亞王國的提格蘭二世征服敘利亞,占領阿勒頗。前64年,羅馬共和國的龐培擊敗亞美尼亞,建立了敘利亞行省。在羅馬時期,儘管行省長官由羅馬政府任命,但與其它被羅馬征服的民族不同,當地的希臘人仍享受相當程度的自治[25]。
在羅馬統治下,敘利亞北部人口大大增加。阿勒頗成為僅次於安條克的敘利亞第二大城市,考古資料顯示,阿勒頗與安條克之間的農業區有相當高的人口密度[25]。當時的許多小城鎮和村落保存了下來,形成了今日的敘利亞北部古村落群遺址[26]。
4 sources
7世紀早期,薩珊波斯進攻敘利亞[29],占領了阿勒頗。隨後不久,在637年,伊本·賈拉統領的穆斯林軍隊征服了這裡[30]。944年起,兩個穆斯林酋長國,哈姆丹王朝和米爾達西王朝先後建都於阿勒頗[31][32]。阿勒頗地處拜占庭帝國與法蒂瑪王朝之間,但在二者之間保持平衡,這一時期的阿勒頗在文化、經濟上十分繁榮,法拉比、穆太奈比等學者都曾居住於此。在1098與1124年,十字軍兩次試圖進攻阿勒頗,但均未成功。
12世紀早期,突厥的阿爾圖格王朝攻占阿勒頗。1128年,在摩蘇爾興起的贊吉王朝占領了阿勒頗[33],並將其作為首都。阿尤布王朝在1183年占領這裡[34],1250年遷都於此。
1138年,阿勒頗爆發大地震,阿勒頗和鄰近的安條克等城市幾乎被完全摧毀。據記載,地震中約有23萬人喪生[35][36]。
1260年一月,蒙古帝國西征統帥旭烈兀,以及其傀儡安條克公國、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組成的聯軍圍城四周後攻占了阿勒頗,屠殺了當地的穆斯林和猶太人,但放過了基督教徒。蒙古人繼續前進,兩個月後攻占了大馬士革。同年九月,馬穆魯克王朝於阿音札魯特戰役擊敗蒙古人,占領了阿勒頗和大馬士革[37]。此後,旭烈兀在波斯地區建立伊兒汗國,阿八哈汗及合贊汗時期,伊兒汗國軍隊又在1271年,1280年兩度攻擊、洗劫了阿勒頗,不過均未長期留守,這座城市繼續由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治理[38]。1400年,阿勒頗短暫地被帖木兒占領,期間被屠城。多達兩萬人被殺,其餘居民大多逃跑[39]。
11 sources
在1516年,阿勒頗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534年,阿勒頗成為了新成立的阿勒頗省(鄂圖曼土耳其語:ایالت حلب; Eyālet-i Ḥaleb)的首府[41]。 阿勒頗因為地處安納托利亞和東方之間的交通要道,成為了整個奧斯曼帝國的商業中心之一。在16至17世紀,阿勒頗是僅次於君士坦丁堡和開羅的帝國第三大城市[41] 。威尼斯、法國、英格蘭、荷蘭等國在這裡相繼開設了領事館[42]。因為這裡發達的商業,許多主要的歐洲貿易公司,例如英格蘭的黎凡特公司,也都將總部設在阿勒頗[43][44]。
從18世紀開始,由於東西方生產、消費情況的轉變、商路的變化,阿勒頗的商業地位衰落了。1841年奧斯曼帝國政治改革造成的不穩定性,以及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闢進一步打擊了阿勒頗的經濟[41]。與此同時,南方的大馬士革經濟、政治上的重要性大幅提升,成為了阿勒頗的有力競爭對手[41]。
5 sources
5 sources
1920年,希望建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在原奧斯曼帝國阿勒頗、敘利亞、貝魯特、代爾祖爾、耶路撒冷五省範圍內建立了阿拉伯敘利亞王國。不久後法軍攻占大馬士革,國王費薩爾逃亡,法屬敘利亞託管地設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後,依洛桑條約,原本與阿勒頗聯繫緊密的阿勒頗省北部被劃入土耳其。1939年,阿勒頗主要依賴的港口伊斯肯德倫也被劃入土耳其[45],這進一步衝擊了阿勒頗的貿易地位[46]。
1920年,法國建立了阿勒頗邦(État d'Alep)。1925年,阿勒頗邦與大馬士革邦合併成為敘利亞邦,即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的前身[47]。
3 sources
敘利亞獨立後,大馬士革與阿勒頗之間的競爭依然存在。在50至60年代,阿勒頗是敘利亞反對黨人民黨的大本營。1958年,敘利亞即將與埃及聯合時,阿勒頗人與埃及納賽爾軍隊之間爆發了衝突[48]。1970年,哈菲茲·阿薩德任總統後,依託大馬士革商人階層的支持,推行集中化的經濟政策,資源集中於首都,阿勒頗經濟再度受到負面影響。
1 sources
2011年,阿勒頗出現反對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抗議遊行。2012年初,城內開始出現炸彈襲擊。2012年7月起,敘利亞反對派與政府軍在阿勒頗爆發武裝衝突,並很快升級為巷戰。2012-2016年間,阿勒頗的東、西兩部分分別由反政府武裝和敘利亞政府軍控制。城市被圍困,缺少供水、供電和醫療設施。
2016年12月中旬,阿勒頗戰役以敘利亞政府軍獲勝結束。
2024年11月30日,沙姆解放組織領導的敘利亞反對派部隊對敘利亞阿薩德政府控制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阿勒頗的大部分地區落入敘利亞反對派部隊的控制[49]。
1 sources
地理
阿勒頗距地中海120 km,海拔高度380 m。阿勒頗古城坐落在庫維克河 (阿拉伯語:قويق)左岸,老城以阿勒頗城堡為中心,坐落在八座小丘上,周圍曾環繞着一道周長十一公里的城牆,現已消失[50]。在內戰前,阿勒頗是中東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2001年城市占地面積190 km2,據當年的城市發展規劃,在2015年城市面積將達到420 km2[2][3]。
14 sources
阿勒頗市中心向西數公里即是丘陵地區,是敘利亞主要的大理石和石灰石產地之一,其礦產廣泛用於城內建築的建造[51]。阿勒頗以東是廣闊的農業平原,主要作物有小麥、大麥,也大量種植經濟作物棉花、葡萄和橄欖[52]。其他特產和常見作物有鷹嘴豆、扁豆、小扁豆、甜瓜、番紅花等。當地小麥和大麥在十月至十二月間播種,五月收穫;而夏季由於溫度較高,很少有作物繼續生長[53]。附近有大片牧業區,傳統上這裡是綿羊、馬、駱駝的主要產區[51]。
3 sources
庫維克河是阿勒頗唯一的主要河流,該河起源自土敘邊境的艾因塔布高原,全長129千米。庫維克河流域歷史上一直是發達的工商業中心[54]。1960年,由於土耳其邊境地區的灌溉用水增加,庫維克河一度完全斷流,後來敘利亞引來幼發拉底河水使該河複流。此事至今仍是引發兩地矛盾的因素之一[55]。阿勒頗東南方有敘利亞第一大天然湖泊傑布勒鹽沼,在過去是季節性的,現在由於河流改道和灌溉工程等原因成為永久性湖泊,是自然保護區和敘利亞主要的鹽礦產地[56]。傑布勒鹽沼周邊是中東最重要的濕地之一,擁有世界上超過1%的水鳥,然而近年來受到了水污染、灌溉用水匯入導致的鹽度改變等因素的威脅[57]。
3 sources
阿勒頗為半乾旱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Bsk)。當地四季分明,夏季通常無降雨,常有乾燥炎熱的東風,冬季多雨,偶有降雪,春秋季則氣候溫和[58]。阿勒頗以東是廣闊的農業平原,主要作物有小麥、大麥,也大量種植經濟作物棉花、葡萄和橄欖[52],每年80%的降水集中於十月至三月[59]。西部的敘利亞海岸山脈阻擋了地中海的暖濕氣流,使距地中海約120 km 的阿勒頗年均降雨量僅為330 mm,且自西北向東南降雨逐漸減少。因此,雖然阿勒頗和拉塔基亞、霍姆斯之間的距離都不足兩百公里,但夏季阿勒頗的氣溫遠高於後兩座城市[60]。
阿勒頗(1946-2004)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7 (63) |
21 (70) |
31 (88) |
34 (93) |
41 (106) |
47 (117) |
46 (115) |
43 (109) |
41 (106) |
37 (99) |
30 (86) |
18 (64) |
47 (117) |
平均高溫 °C(°F) | 10.3 (50.5) |
12.6 (54.7) |
16.9 (62.4) |
22.6 (72.7) |
28.7 (83.7) |
33.6 (92.5) |
36.2 (97.2) |
36.1 (97.0) |
33.2 (91.8) |
27.0 (80.6) |
16.8 (62.2) |
11.9 (53.4) |
23.8 (74.9) |
日均氣溫 °C(°F) | 5.6 (42.1) |
7.4 (45.3) |
11.0 (51.8) |
15.8 (60.4) |
21.1 (70.0) |
25.8 (78.4) |
28.3 (82.9) |
28.1 (82.6) |
25.2 (77.4) |
19.4 (66.9) |
12.3 (54.1) |
7.3 (45.1) |
17.3 (63.1) |
平均低溫 °C(°F) | 1.7 (35.1) |
2.4 (36.3) |
5.0 (41.0) |
8.9 (48.0) |
13.5 (56.3) |
18.1 (64.6) |
20.9 (69.6) |
20.9 (69.6) |
17.3 (63.1) |
12.4 (54.3) |
6.4 (43.5) |
3.3 (37.9) |
10.9 (51.6) |
歷史最低溫 °C(°F) | −13 (9) |
−10 (14) |
−7 (19) |
−2 (28) |
0 (32) |
9 (48) |
16 (61) |
15 (59) |
7 (45) |
5 (41) |
−3 (27) |
−8 (18) |
−13 (9)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60.3 (2.37) |
52.0 (2.05) |
46.1 (1.81) |
33.6 (1.32) |
17.9 (0.70) |
2.3 (0.09) |
0.1 (0.00) |
0.3 (0.01) |
2.2 (0.09) |
19.2 (0.76) |
35.2 (1.39) |
59.6 (2.35) |
328.8 (12.94)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13 | 14 | 10 | 7 | 4 | 1 | 0 | 0 | 1 | 4 | 7 | 11 | 72 |
月均日照時數 | 120.9 | 140.0 | 198.4 | 243.0 | 319.3 | 366.0 | 387.5 | 365.8 | 303.0 | 244.9 | 186.0 | 127.1 | 3,001.9 |
數據來源1:世界氣象組織[61],香港天文台 (1961-1990)[62] | |||||||||||||
數據來源2:BBC (記錄最高最低氣溫)[63] |
6 sources
人口
年份 | 人口 | ±% p.a. |
---|---|---|
1883 | 99,179 | — |
1901 | 108,143 | +0.48% |
1922 | 156,748 | +1.78% |
1925 | 210,000 | +10.24% |
1934 | 249,921 | +1.95% |
1944 | 325,000 | +2.66% |
1950 | 362,500 | +1.84% |
1960 | 425,467 | +1.61% |
1965 | 500,000 | +3.28% |
1983 | 639,000 | +1.37% |
1990 | 1,216,000 | +9.63% |
1995 | 1,500,000 | +4.29% |
2000 | 1,937,858 | +5.26% |
2004 | 2,132,100 | +2.42% |
2005 | 2,301,570 | +7.95% |
來源[4][64] |
根據阿勒頗歷史學家 Kamel Al-Ghazzi 的記載,在19世紀初,阿勒頗的人口約40萬。19世紀阿勒頗的經濟衰落,以及19世紀上半葉的地震、瘟疫,使得19世紀末阿勒頗人口減少至11萬[65][66]。1901年,阿勒頗有人口108,143,其中穆斯林76,329 (70.58%),基督徒24,508 (22.66%),猶太人7,306 (6.76%)[67]。
亞美尼亞大屠殺後,大量亞美尼亞和亞述難民湧入阿勒頗。1922年,阿勒頗有人口156,748,其中穆斯林97,600 (62.26%),本地基督徒22,117 (14.11%),亞美尼亞人20,007 (12.76%),猶太人6,580 (4.20%),歐洲人2,652 (1.70%),其他7,792 (4.97%)[68][69]。1923年法國撤出奇里乞亞後,阿勒頗出現了第二波亞美尼亞人移民潮[70]。1944年,阿勒頗人口達到325,000,其中基督徒112,110(34.5%) ,其中亞美尼亞人60,200。1946-1967年間,亞美尼亞人很多移民往蘇聯。據估計,內戰前阿勒頗仍留有60,000亞美尼亞人[71]。
據2004年敘利亞中央統計局數據,阿勒頗人口為2,132,100[72]。阿勒頗居民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使用黎凡特阿拉伯語阿勒頗方言。
9 sources
經濟
在歷史上,阿勒頗長期是中東重要的商業城市。阿勒頗向東是通向巴格達、摩蘇爾以及印度、伊朗的商路,向西是安納托利亞和君士坦丁堡,向南則是大馬士革。在歐洲人使用經好望角的航線,以至後來開闢蘇伊士運河之前,阿勒頗也在歐洲與東方的貿易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在鄂圖曼時代,阿勒頗的發達程度僅次於君士坦丁堡及開羅[41]。
敘利亞獨立後,阿勒頗是敘利亞的工業和經濟中心[46]。現代阿勒頗的主要產業包括紡織、化工、礦冶、製藥、農業加工、電子、機械工業和旅遊業。阿勒頗的製造業在敘利亞全國有支柱性的地位,其製造業工人數量在全國占比接近50%[73]。阿勒頗的經濟以製造業為主導。據官方統計數據,全市勞動人口中,產業工人占60.2%,30.5%是工業工人,其中絕大多數為製造業工人,兩項數值均遠高於大馬士革(分別為38.1%和18.0%)[74][75]。此外,阿勒頗的經濟與土耳其聯繫緊密,當地80%以上的工廠從土耳其進口原材料[76]。阿勒頗主要的工業區,謝赫·納賈爾工業城,位於市區東北,是敘利亞最大的工業區之一,占地面積4,412公頃,投資34億美元,有約1900家企業進駐[77]。
19 sources
紡織業是阿勒頗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在奧斯曼帝國時期,阿勒頗商人的主要貿易活動之一就是從波斯等地進口棉花、羊毛和絲綢,加工後再銷往奧斯曼帝國各地和歐洲。紡織業的興衰與阿勒頗的經濟地位密切相關[41]。阿勒頗的現代紡織工業起源於法國託管時期,當時外來資本多集中於資源開採和基礎設施。而面向本地市場的紡織業,則在傳統紡織業的基礎上不受干擾地迅速發展,並機械化[78]。在阿勒頗省,紡織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占工業總數的37.9%。在阿勒頗主要的工業區謝赫·納賈爾工業城,紡織業占有54.1%的投資和42.8%的就業崗位。目前,阿勒頗擁有敘利亞全國35%的紡織企業,產值和工人數量的占比與之相似[75]。
依據官方數據,包含化工、製藥和部分傳統手工藝品製作(例如著名的阿勒頗手工皂、化妝品、香水等)在內的化工類工業提供了21.2%的工業就業崗位。敘利亞對外國石化產品的進口有嚴格的限制,因此集中於阿勒頗附近的敘利亞石化企業在本土面臨的競爭較小。約40%的石化產品用於出口,主要目的地是伊拉克和東歐[75]。敘利亞的製藥業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在2010年,敘利亞有製藥企業約70家,可滿足國內91%的需求[79]。約40%的敘利亞製藥企業位於阿勒頗[75][80]。
以阿勒頗為中心的阿勒頗省西北部有敘利亞最肥沃的農業區之一,主要農作物為大麥、小麥、鷹嘴豆和棉花[75]。2010年,阿勒頗省有118萬公頃耕地,小麥產量占全國20%[81][53]。以此為基礎,阿勒頗市內發展起了規模較大的農業加工產業。阿勒頗有約360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約1/3有規模化生產的能力,其餘為手工作坊性質。農產品加工行業提供了阿勒頗工業方面就業崗位的11.5%[75]。
旅遊業和手工業也是阿勒頗經濟的重要組成成分。2007年,阿勒頗接受外國遊客600萬人次。其中,非阿拉伯國家遊客占21.2%,以土耳其和伊朗遊客為主;每100名居民對應的遊客人數平均為9.1人,排在大馬士革、拉塔基亞和塔爾圖斯之後[75]。
4 sources
2012年以來,阿勒頗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內戰開始後,謝赫·納賈爾工業區位於交戰區附近,在2014年重新由政府軍控制之前,曾一度近於完全廢棄[82][83]。在反對派控制期間,這裡的許多工廠被拆解後賣往土耳其[84]。阿勒頗北部另一個規模稍小的工業區萊拉蒙(Layramoun,阿拉伯語:البلليرمون),含有約1200座工廠,近期也遭到洗劫[85]。依據當地政府2016年統計,阿勒頗目前的工業產值約為內戰開始前的10%[86]。敘利亞北部許多地區處於無政府狀態,因此其工業生產還深受高犯罪率的影響。從阿勒頗向東運送的貨物經常遭到搶劫,以致許多企業願意承擔高出數倍的運費,將出口往伊拉克的產品先運往黎巴嫩,從那裡經海路運往目的地[87]。很多仍在運營的工廠已經遷往拉塔基亞、塔爾圖斯和霍姆斯,或約旦等國[88][89]。
商業店鋪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在政府軍控制下相對較安全的地區,各類商店正常運營,商業街的氣氛和戰前類似[90]。很多衝突區域的店主則遷到遠離前線的地方,設立路邊攤經商;原來的高檔商店大多改建成了餐廳和面向戰時需求的雜貨店。由於燃料緊缺,城內還出現了出售柴薪、燃油和燃氣的店鋪[91]。
2015年,阿勒頗的失業率達到19%,是內戰前的兩倍多[92]。城內大米、糖、肉類等食品價格均比官方定價高出50%左右,而汽油、柴油和燃氣價格可達官方價格的三倍[76]。
10 sources
交通
阿勒頗是敘利亞鐵路樞紐,敘利亞鐵路公司總部所在地。第一條經過阿勒頗的鐵路線是巴格達鐵路,1912年阿勒頗段修建完成[93]。這條鐵路起初是為了方便兩河流域的石油外運而建,後來因為敘利亞北部發達貿易的需求而修建了一條從阿勒頗出發去往敘利亞海岸的支線[94]。至敘利亞內戰前,鐵路上還有開往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列車[95][96]。阿勒頗還有通向大馬士革、拉塔基亞和代爾祖爾的三條標準軌距鐵路[97]。內戰開始後,敘利亞北部鐵路的軌道、站台、橋梁、車輛等損毀嚴重,列車常常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目前敘利亞北部鐵路已經停運[98]。
阿勒頗國際機場 (IATA: ALP, ICAO: OSAP)是敘利亞航空的基地之一,於20世紀初建立。目前的航站樓在1999年開放[99]。2013年機場關閉,一年後重新開放[90]。
8 sources
著名人士
- 阿勒頗的保羅,17世紀的編年史作者
- 菲利普·斯塔馬,作家
- 穆罕默德·法里斯,敘利亞的第一位宇航員
- 萊翁·泰爾-彼得羅相,亞美尼亞前總統
- 薩巴赫·法科里,最受歡迎的傳統阿拉伯音樂家之一。
- 羅納爾多·穆沙瓦爾,敘利亞企業家,中東地區最大電商企業Souq.com的創始人。
圖片集
-
阿勒頗老城
-
阿勒頗老城
-
夜間的法拉傑門鐘樓
-
庫維克河夜景
-
老城商業區
-
老城街景
-
1912年的阿勒頗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