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銅貝,或稱銅仿貝、青銅鑄貝、銅鑄貝幣等,中國早期貨幣種類,屬於仿製貝幣形式製作的仿貝貨幣,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也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銅貝最早出現於殷商時代,河南、山西等地都曾有商代銅貝出土。商代商品經濟仍不發達,貨幣還以海貝為主;西周中期以後,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冶煉技術的進步,銅貝才逐漸流行開來。[1]銅貝是實物貨幣向金屬貨幣過渡的載體[2]。
銅貝在商、西周兩代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晉、衛、楚等地均有使用。按照形制,銅貝可分為無文銅貝和有文銅貝兩大類。無文銅貝主要流通於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鑄行於商代晚期到戰國早期;有文銅貝又稱蟻鼻錢、鬼臉錢,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末期的楚國鑄幣。此外還有以磨背式銅貝外包一層薄薄的黃金而成的包金銅貝,包金銅貝或稱貼金銅貝[3]。
中國最古老的貨幣是貨貝等天然海貝,作為交換媒介,其萌芽於原始社會,盛於商代和西周。殷商晚期,銅貝作為眾多仿製貝幣的一種登上了歷史舞台,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但當時市場上行用的絕大多數還是天然海貝。約在西周中期以後,銅貝使用逐漸增多,開始普遍地與海貝及骨、石、蚌等仿貝一起參與流通。[1]早期貝幣從形式上區分有小孔式和磨背式兩種,形狀仿海貝,面無文字,上有一道直溝和殼口,直溝兩側鑄有齒紋,又被成為無文銅貝。1953年,曾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大司空村商晚期墓葬中出土過3枚小孔式小型無文銅貝;1971年,曾在山西保德縣林遮峪村商墓中出土了109枚磨背式大型無文銅貝。截至2014年,保德銅貝仍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金屬鑄幣。[4]無文銅貝主要流通於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鑄行於商代晚期到戰國早期,包括商代、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晉、齊、魯、衛等國。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晉、魯、魏等國還有曾鑄行一種特殊的貝幣,其被稱為包金銅貝或貼金銅貝,是以磨背式銅貝外包一層薄薄的黃金製成的。[3]西周時期,銅貝的使用已經十分廣泛,出現了專門的計量單位「寽」,「寽」在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屢有發現。[5]
與無文銅貝不同是錢幣上鑄有文字的有文銅貝,有文銅貝為春秋晚期到戰國末年的楚國鑄幣,又稱為蟻鼻錢或鬼臉錢,與黃金鑄幣「金版」一起流通。出土有文銅貝的錢文已多達十餘種,以「紊」字和「咒」字居多。「蟻鼻錢」是有文銅貝約定俗稱的通稱,最早見於宋代洪遵所著《泉志》[6][3]。除少數圓形的外,蟻鼻錢形制比較一致,均為上廣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7]
到兩周時期,金屬鑄幣全面取代貝幣和各種實物貨幣,其他幾類金屬鑄幣也逐漸發展完善,形成了中原地區的布幣、齊魯地區的刀幣、楚國的金版和蟻鼻錢以及秦國的圜錢這先秦貨幣的四大體系。[8]春秋戰國時期,除楚國一直使用銅貝,北方各諸侯國逐漸放棄貝幣,而行用布幣、刀幣、圜錢等其他形制的青銅鑄幣。但貝幣和仿製貝最終退出流通領域,還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全國行用半兩錢之後。[3]
根據是否鑄有錢文,銅貝可分為無文銅貝和有文銅貝兩大類。山西保德縣林遮峪村商代墓葬於1971年出土的109枚銅貝,山西侯馬自1954年至1986年所清理的1390座周代墓葬中出土的2100多枚銅貝,都屬於是無文銅貝。從晚商時期的早期銅貝到春秋時期三晉、齊、燕等地區流通的銅貝皆是無文銅貝,出土時多與海貝或骨蚌貝相伴。[1]
有文銅貝出現時間比無文銅貝要晚,大約在春秋中期前後,且僅在楚國故地有出土,當僅在楚國鑄造和流通。1986年,曾在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的湖北雲夢楚王城發掘出土了銅貝50枚,其中不僅有有文銅貝,還有少量無文銅貝,表明了楚國兩種銅貝間的繼承和發展關係。[1]
形制上,無文銅貝多是空腹磨背的貨貝形狀,面凸起,有齒紋,背呈殼狀。有文銅貝則為實腹凹背或實腹平背,無齒紋,幣面鑄有錢文,下端有一穿孔,最終形成外形橢圓、面凸背平的實腹形狀。[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