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善禧(1932年-),是一位台灣畫家、書法家、教授,出生於福建漳州,1950年移居台灣,曾任臺中師專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榮譽教授。他的臺灣水墨畫被認為兼具臺灣本土色彩與傳統詩、書、畫的涵養,同時又有西洋繪畫的造形、色彩,並含蘊了來自民間藝術的俚俗野趣[1]。
生平
1932年生於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石碼鎮。父親鄭良琳為商人,喜好收藏古董、陶瓷,且寫得一手好字,鄭善禧自幼臨摹父親的書法。後來父親請畫師為他們父子畫畫,開啟了童蒙時期鄭善禧的繪畫意識。其後鄭善禧就讀西湖小學,接觸到豐子愷的漫畫、各種的民間工藝,都給予他不少的影響[2]。1950年,家鄉淪陷後渡海來臺[2]。
1950年離鄉來臺,考取省立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第一屆美術師範科,畢業後任教於嘉義縣民雄國校及水上國校等[1]。1957年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並跟隨溥心畬、林玉山、黃君璧、廖繼春等名師學習[2]。1960年畢業,到省立臺中師專(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任教。1965年,以〈風雨歸牧圖〉奪全省教員美展第一名,之後陸續獲得了六次全省性美展國畫組第一名。1968年,獲第9屆中國文藝獎章國畫獎,翌年於省立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行首展[2]。
個展結束後,他旅居紐約,參觀各地博物館考察美術,次年於美國康州舉行小品展,後取道⽇本返臺,並於羅昆芳女士結婚[2]。回國後,鄭善禧仍回臺中師專任教並升任教授。在1974年,鄭善禧同時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夜間部國畫課[註 1][2]。
1970年代,臺灣政治情勢在外交上開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使臺灣社會與文化界人士激起一股危機與自覺意識,臺灣美術界開始盛行鄉土寫實繪畫[3],鄭善禧也在這波台灣美術鄉土運動中受到矚目,鄭善禧的「臺灣山」[註 2]畫作也在70年代受到了推崇[2]。
1977年轉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之後接任林玉山老師花鳥走獸的寫生教學[2]。1979年,鄭善禧參加在東京都美術館的亞細亞現代美術展[4]。70年代由於電視上播出布袋戲劇集的流行[註 3],善於從民間藝術取材的鄭善禧,開始以民間藝術特有的樸拙與豔麗色彩入畫[2]。1980年,任第9屆全國美展國畫組審查委員,與廖修平、蔣健飛、陳瑞康在美國紐澤西舉行四人展[5],並出版首部繪畫專集《鄭善禧畫集》。其後鄭善禧游印度、尼泊爾寫生一個多月,除了鍛鍊繪畫的功夫,也擴大了文化藝術視野、拓展了見識[2]。
80年代鄭善禧除了在教學、繪畫創作以外,他也開始畫瓷,他的彩瓷作品,不像他創作水墨時那般以理性擘畫,以開放、隨性地交雜揉和,用筆、用色皆自由奔放,以繪畫上的經驗融入畫瓷[1]。1986年出版了《鄭善禧彩瓷畫集》[5]。
1991年7月,鄭善禧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更全心投入創作[1]。鄭善禧也四處游歷,包括俄羅斯、北美、巴黎、倫敦、新疆、北京等地,他到處暢遊,經過幾次壯遊洗禮後,鄭善禧畫了許多氣勢恢弘的大畫,畫中場景都是遼闊的境界[2]。1993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鄭善禧書畫特展」;1995年參加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巴黎臺北新聞文化中心所辦的「臺灣當代水墨畫展」[5]。
1997年,鄭善禧獲得了第1屆中華民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4]。1999年,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黎臺北新聞文化中心所辦的「水墨鄉情展」。從2002年到2013年,鄭善禧獲邀臺北市立美術館製作版印年畫,歷時十二年,他的年畫是從民間藝術的木雕、剪貼等工匠藝術入手並融入到年畫中[6]。鄭善禧晚年熱衷寫書法,在七十七歲時首度開畫法個展[註 4],在八十一歲時又開個展[2],高齡的鄭善禧仍然樂在書寫。2017年,鄭善禧獲第36屆行政院文化獎[7]。
創作理念
鄭善禧出身於美術教育的專業養成,卻自幼即對於民藝風土有著根深柢固的堅持,他認為民間藝術來自於一個民族智慧的長年累積,更是真正與生活相結合的媒材,可以看見其中的真實、勤勞與淳樸[8],節錄鄭善禧1993年的文章[2][9]:
“ | 我的繪畫創作,是基於「五四運動」後白話文學的精神,本乎個人的感發以經營的中國畫。我之所以不被從前那套死工夫纏緊,由蛹化蝶,兒童美術確是一劑清妙的救生丹。我對於繪畫製作,很想嘗試多樣媒材,不願自作侷限。我現在從事繪畫都是從小受到環境的啟發,看到工藝造形色彩,就覺得很好玩,有把握,可做得來。 | ” |
作品風格
鄭善禧的「臺灣山」,從寫實的精神出發,捕捉他所看到的臺灣山水的自然與真實的面貌,探索國畫與臺灣特殊地理環境的關係,他以寫生的觀點入畫,撞開一條通往「臺灣山」狂塗亂抹的山水畫之路,接續了傳統「寫生」的寫實精神[2]。
因為鄭善禧自幼受民間美術的繽紛色彩及造型所影響,常將民間藝術的蓬勃生命活力注入創作,產生一種樸拙、雅俗一體的獨特風格,他善於刻畫臺灣的季節、風土與人文,逐漸形成濃墨重彩的繪畫面貌[1]。
獲獎記錄
- 1951年 第2屆臺南市美展特選
- 1952年 〈孔廟一角〉獲臺南市美展第二名、全省學生美展高中大專組圖案第三名
- 1955年 以〈孔夫子〉立像入選全省教員美展
- 1952年 臺南市美展第二名
- 1964年 〈山樓觀瀑〉與〈紅葉群雞〉入選臺灣全省教員美展
- 1965年 〈風雨歸牧圖〉獲全省教員美展國畫組第⼀名、〈閒話桑⿇〉獲第20屆全省美展國畫組第⼀名、〈繁華滿眼〉入選第5屆全國美展
- 1966年 〈逆水行舟〉獲全省教員美展國畫組第一名
- 1967年 〈觀楓圖〉獲全省教員美展國畫組第二名、〈草堂敘舊〉獲第22屆全省美展國畫組第一名
- 1968年 中華文藝協會第9屆獎章國畫獎、〈白雲青山〉獲全省教員美展國畫組第一名、「俯瞰清流」獲第23屆全省美展優選
- 1969年 〈懷古〉獲臺灣全省教員美展國畫組第一名
- 1978年 《剪貼》一書獲中華民國民俗藝術「金爵獎」
- 1997年 中華民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美術類(第1屆)
- 2006年 獲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榮譽教授
- 2015年 獲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第15屆)
- 2017年 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第36屆)
著作與作品集
- 鄭善禧等編. 《中學美術》. 三友出版社. 1964.
- 鄭善禧. 《剪貼》. 臺中市: 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 1974-08.
- 鄭善禧. 《玩具圖冊》. 臺北市: 藝術圖書公司. 1979.
- 鄭善禧. 《鄭善禧畫集》. 臺北市: 藝術圖書公司. 1980-10.
- 鄭善禧. 《鄭善禧作品選輯》. 臺北市: 藝術圖書公司. 1981-04.
- 鄭善禧編繪. 《布娃娃的悄悄話》. 臺北市: 教育廳. 1982.
- 鄭善禧. 《鄭善禧彩瓷畫集》. 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986-03.
- 鄭善禧. 《鄭善禧作品選集》. 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989-12.
- 鄭善禧等. 《漢字書藝大展》. 臺北市: 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5-05. ISBN 978-986-76-7845-4.
畫展
年份 | 展覽 |
---|---|
1968年 | 國立歷史博物館「加、中、菲畫展」 |
1969年 | 臺灣省立博物館(今臺灣博物館)首次個展 |
1970年 | 美國紐約Baiter's Gallery與龐曾瀛舉行聯展 |
1971年 | 美國康乃狄克州舉辦小品展 |
1975年 | 日本第15回南畫院展;日本青玲社畫展 |
1976年 | 臺中美國新聞處小品展 |
1979年 | 東京都美術館「亞細亞現代美術展」 |
1980年 | 臺北春之藝廊舉行個展 |
1981年 | 中法文化交流展 |
1982年 | 臺北春之藝廊「名畫家陶瓷聯展」 |
1983年 | 臺南市永福館「八十大壽祝壽專題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畫個展 |
1984年 | 福華沙龍「現代名家聯展」 |
1986年 | 福華沙龍「花鳥展」 |
1988年 |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彩瓷個展;雄獅畫廊「彩瓷書法展」;福華沙龍「彩瓷書畫四人聯展」 |
1989年 | 臺中建府百年暨文化中心「鄭善禧作品展」 |
1991年 | 雄獅畫廊「母親臺灣」五人展 |
1992年 | 文墨軒「林玉山、鄭善禧師生聯展」;福華沙龍「鄭善禧水墨個展」 |
1993年 | 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中國現代墨彩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鄭善禧書畫特展」 |
1994年 | 快雪堂「鄭善禧彩瓷收藏展」 |
1995年 |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當代水墨畫展」 |
1996年 | 福華沙龍「傅申、鄭善禧、陳瑞庚聯合藝展」;臺中市現代藝術空間「鄭善禧、金大南彩瓷陶塑雙人展」;快雪堂「鄭善禧、楊秀宜師生彩瓷聯展」 |
1998年 | 福華沙龍「書藝四人展─鄭善禧、陳瑞康、傅申、陳瑞庚」 |
1999年 | 國立歷史博物館「水墨鄉情」展 |
2000年 | 國父紀念館「山林之美,河川之愛」詩畫展 |
2002年 | 福華沙龍「鄭善禧繪畫書法個展」;沙烏地阿拉伯老王紀念博物館「臺灣2002年美術展」 |
2003年 | 鶯歌陶瓷博物館「臺灣彩繪陶瓷展」 |
2005年 | 福華沙龍「張光賓、鄭善禧書畫聯展」[10] |
2008年 | 福華沙龍「橫看成嶺側成峰──看見人・體風景」[11] |
2009年 | 福華沙龍「鄭善禧已丑福華書法展:福華二十五周年慶」 |
2010年 | 福華沙龍「張光賓、鄭善禧書畫聯展」[12] |
2011年 | 國父紀念館 「兩岸傳統與實驗書藝雙年展」[13] |
2012年 | 華瀛藝術中心「渡‧水墨南渡與在地異變」[14] |
2013年 | 臺北市立美術館「十二生肖版印年畫展」[15];國立歷史博物館「閩臺三傑─余承堯、沈耀初、鄭善禧書畫聯展」[16] |
2014年 | 福華沙龍「福華三十周年慶特展‧鄭善禧書法」[17];中華文化總會文化空間「草地鑼鼓·意象台灣─鄭善禧創作展」[18] |
2017年 | 中正紀念堂「鄭善禧的彩墨視界」[19];福華沙龍「群英薈萃─彩瓷展」[20] |
2018年 | 金門文化局「鄭善禧金門情畫展」[21] |
2019年 | 福華沙龍「羣賢畢至.福華沙龍35周年慶」[22] |
傳記與相關作品
- 黃寤蘭. 《鄭善禧:畫壇老頑童》. 臺北: 時報文化. 1998-09-21. ISBN 978-957-13-2694-8.
- 鄭惠美. 《鄭善禧:畫壇拾荒老人》. 臺中: 藝術家. 2003-10-01. ISBN 978-986-79-5780-1.
- 鄭芳和. 《醇樸・融通・鄭善禧》. 臺中: 藝術家. 2013-12-09. ISBN 978-986-03-8162-7.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