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肖(1241年—1318年),原名鄭之因,連江(今福建福州連江縣)人,字憶翁,號所南,又號三外野人,宋末元初儒生、畫家、詩人、靈寶派閣皂宗道士。南宋亡國後,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1]
生平
生於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祖父鄭咸曾任枝江主簿。父親鄭起,字叔起,號菊山,從事教書生涯。母親樓氏,是樓鑰的堂妹。[2]
鄭思肖自幼隨父宦遊蘇州,寓居吳中(今江蘇蘇州)。十四歲考中秀才,為理宗時的太學上舍,應博學宏詞科。咸淳三年(1267年) 元人南下攻宋,咸淳九年(1273年)襄陽失守。鄭思肖獻策抵抗,因「辭切直,忤當路」,未被採納。[3]
祥興二年(1279年)南宋滅亡,鄭思肖隱居吳中,改名思肖(肖,是趙的偏旁,因宋朝皇帝姓趙),改字憶翁;為了寄託愛國情懷,鄭思肖坐臥必向南,並自號「所南」;所居之處命名為「本穴世界」(把「本」字中的「十」置於「穴」字中,便是「大宋」,以詞寓意其乃大宋遺民,不忘故國。[1]畫家趙孟頫曾慕名前往拜訪,但鄭思肖「惡其宗室而復應元聘」,拒絕見面。
作品
鄭思肖專工畫蘭,特徵為花和葉蕭疏,畫蘭不畫土地和根,寓意宋朝淪亡。其存世作品有《國香圖卷》、《墨蘭圖卷》、《墨蘭圖》等。[4]
《墨蘭圖卷》,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墨蘭圖》,藏於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
鄭思肖在《畫菊》中托物言志,以菊花自比,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5]
“ |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 |
這首詩的意思是:菊花不與百花為叢,獨立卻意趣未窮,寧願在枝頭上枯死、遺留芬芳,也不向元朝(北風)投降。常用於表達高尚的民族氣節[5]。2017年6月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在海峽論壇的講話中引用了這首詩的後兩句[6],說「現實軌跡總未必是盡如人意,但逆境才能錘煉出鋼鐵的意志」[7]。
鄭思肖的作品有《鄭所南先生文集》、《一百二十圖詩集》、《心史》等。其中《心史》是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後寫下的一部詩文總集,分上下兩卷。[1]
鄭思肖還著有道教典籍《太極祭煉內法》、《太極祭煉內法議略》。
評價
史學家陳寅恪很推崇鄭思肖,[8]在《柳如是別傳》中曾寫「所南心史,固非吳井之藏;孫盛陽秋,同是遼東舊本[9]。」
郭沫若在抗日戰爭期間寫的《國畫中的民族意識》中,稱讚鄭思肖是「民族意識濃烈的人」。[1]
正一天師張宇初稱讚鄭思肖通達道教術法:「自仙公葛真君藏其教,位正仙品,世傳則有丹陽、洞陽、通明、玉陽、陽晶諸派,而莫要於仙公丹陽者也。丹陽本夫南昌,而南昌乃靈寶一名也。得丹陽之要者,莫詳於所南先生《內法議略》。」
參見
注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