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英国作家(1907—198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達夫妮·杜穆里埃女爵士,布朗寧爵士夫人,DBE(Dame Daphne du Maurier, Lady Browning,1907年5月13日—1989年4月19日),一譯達夫妮·杜莫里哀,英國小說家、劇作家。
杜穆里埃的小說多以故鄉康沃爾郡的海岸為地點,情節曲折,扣人心弦,代表作品有《蝴蝶夢》和《牙買加客棧》[1]。她的多部作品都被改編為電影,當中包括《蝴蝶夢》、《牙買加客棧》兩部小說和《鳥》、《威尼斯癡魂》兩個短篇故事。前三部電影都由亞弗列·希治閣執導,而最後一部電影則由尼古拉斯·羅伊格執導。
杜穆里埃的祖父喬治·杜穆里埃(George du Maurier)是漫畫家和小說家,作品主要發表在《笨拙》(Punch)雜誌。同時間,他也是一個作家,創作了小說《特里爾比》(Trilby)。這部小說中的角色斯文加利(Svengali)成了擺布作家、演員的邪惡人物的代名詞。杜穆里埃的父親傑拉爾德·杜穆里埃爵士(Sir Gerald du Maurier)是英國著名演員和劇院經理,而她的母親繆麗爾·博蒙特(Muriel Beaumont)則是演員。杜穆里埃是家中的二女,她的姐姐安傑拉(Angela)後來與她一樣成為了作家,而她的妹妹珍妮(Jeanne)則做了畫家。[2]
杜穆里埃的家庭背景對她在文壇建立事業大有裨益。她早年部分的作品,就刊登於《旁觀者》(Bystander)雜誌。這份雜誌的編輯是她母親的舅父威廉·科明斯·博蒙特(William Comyns Beaumont)。她的第一部小說《可愛的精神》(The Loving Spirit)出版於1931年。杜穆里埃也是路維林·戴維斯兄弟(Llewelyn Davies boys)的表妹。J·M·巴里創作彼得潘的靈感就來自路維林·戴維斯兄弟。因為父親的職業的緣故,她在童年時就見過許多劇院明星。據說她在見到塔盧拉赫·班克黑德(Tallulah Bankhead)時說,班克黑德是她見過的人之中最美麗的一個。
大部分人認為她的最佳作品是多次改編為戲劇和電影的小說《蝴蝶夢》(Rebecca)或譯作《麗貝卡》。1938年她憑藉這部小說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3]
她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替罪羊》(The Scapegoat)、《河濱的房子》(The House on the Strand)和《征西大將軍》(The King's General),這部作品設定於第一次英國內戰(First English Civil War)和第二次英國內戰(Second English Civil War)期間。作品以康沃爾郡的保皇派(Royalist)的視角看待歷史,不過觀點仍然相當中肯。
杜穆里埃的小說《瑪麗·安妮》(Mary Anne)是關於她曾祖母瑪麗·安妮·克拉克(Mary Anne Clarke)生平的虛構化作品。瑪麗·安妮·克拉克在1803年後,擔任了約克及奧爾巴尼公爵弗雷德里克王子的情婦五年。她最後一部小說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年老的古怪女演員。這個人物的原型是葛楚德·勞倫斯(Gertrude Lawrence)和格拉迪斯·庫珀(Gladys Cooper)。
創作短篇故事給予了她讓自己的想象力脫韁的機會。《鳥》、《威尼斯痴魂》、The Apple Tree和The Blue Lenses等經過她精工雕琢的短篇故事令讀者感到震驚。正如為她作傳的瑪格麗特·福斯特(Margaret Forster)所言,她的作品符合通俗小說的標準,但又符合「真正文學作品」的要求。她的作品讀起來像經典的恐怖懸疑小說,但卻有觸動人心的角色、意象和啟發意義。她的作品是通俗變成藝術的邊緣案例。
她最後的兩部小說揭示了她的文風已經發展到了怎樣的地步。河濱的房子將「精神時間旅行」、14世紀康沃爾郡的戀愛故事和精神藥物等不同元素結合在一起。而她在越南戰爭結束後創作的《統治吧,不列顛》(Rule Britannia)則顯示出英國及康沃爾郡居民對美國霸權的不滿。
近期學者發現了杜穆里埃一些已被世人遺忘的短篇故事。世人由此可見觀察到作者的過去。其中一篇短篇故事The Doll,是一個由懸念推動劇情發展的哥特故事。作者的兒子稱這個故事相當前衛。[4]杜穆里埃當時或許急於讓讀者和親朋接受她大膽的新文風。2006年末,有人發現了此前不為人知的杜穆里埃作品And His Letters Grew Colder[5]。
杜穆里埃創作了三部戲劇,第一部戲劇改編自《蝴蝶夢》,在1940年3月5日於倫敦皇后劇院首演,由喬治·迪瓦恩擔任導演,茜莉婭·強森(Celia Johnson)和歐文·內爾斯(Owen Nares)飾演德溫特夫婦(De Winters),瑪格麗特·拉瑟福德(Margaret Rutherford)飾演丹佛斯夫人(Mrs. Danvers)。五月末,皇后劇院上演了181場蝴蝶夢後,蝴蝶夢改在諾韋洛劇院(Novello Theatre)演出。德溫特夫人和丹弗斯夫人分別改由吉爾·弗斯(Jill Furse)和瑪麗·梅瑞爾(Mary Merrall)。諾韋洛劇院又上演了176場蝴蝶夢。
1943年夏,她開始創作一部近乎自傳的戲劇《數年之間》(The Years Between)。劇情是一個被人認定陣亡的軍官出人意料地返國,發現自己在下院的席位已經被妻子補上,而妻子和農場主開始了一段戀情。1944年,曼徹斯特歌劇院(Manchester Opera House)首先上演了這部戲劇。1945年1月10日,倫敦溫德姆劇院(Wyndham's Theatre)又上演了同一部戲劇。主演的是諾拉·斯威本(Nora Swinburne)和克萊芙·布魯克(Clive Brook)。這部由艾琳·亨徹爾(Irene Hentschel)執導的戲劇上演的時間相當長,總共演出了617次。60年後,倫敦橙樹劇院(Orange Tree Theatre)再度上演同一戲劇,由Karen Ascoe和馬克·坦迪(Mark Tandy)主演。[6]
她的第三部戲劇《九月的潮汐》(September Tide)更為知名。故事講述了中年婦人和她身為波希米亞藝術家的女婿的戀情。戲劇的中心人物絲苔拉(Stella),是以艾倫·道布爾迪(Ellen Doubleday)為原型進行改編。1948年12月15日,這部戲劇在奧德維奇劇院(Aldwych Theatre)上演。艾琳·亨徹爾再度擔任導演。絲苔拉由葛楚德·勞倫斯飾演。杜穆里埃和勞倫斯也由此成為好友。自此以後,《九月的潮汐》重新上演了幾次,最近一次在1994年於倫敦喜劇劇院(Comedy Theatre)上演。蘇珊娜·約克飾演絲苔拉,Michael Praed飾演前者的女婿。
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對她的影響極深。世人可以在她為勃朗特姊妹的兄弟勃蘭威爾·勃朗特(Branwell Brontë)創作的傳記《勃蘭威爾·勃朗特的彼岸世界》(The Infernal World of Branwell Brontë)中看出她對勃朗特三姊妹的熱情。杜穆里埃在晚年創作了一些非虛構文學,當中包括幾部傳記。她這樣做無疑是為了深植於心中的希望:像住在她家附近的歷史學家、散文作家A·L·勞斯(A.L. Rowse)一樣,成為一個嚴肅作家。杜穆里埃撰寫傳記,也是出於對家史的興趣。記載她父親生平的傳記Gerald最多正面評價的一部。後來她撰寫The Glass-Blowers,作品以她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祖先為題材。《杜穆里埃家族》(The du Mauriers)是前者的後傳,講述了家族由法國移民英國的經過。
《蝴蝶夢》的改編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獲得了1941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杜穆里埃被改編為電影的小說,除蝴蝶夢外,還有《牙買加客棧》(Jamaica Inn)、《法國人的港灣》(Frenchman's Creek)、《飢餓的山莊》(Hungry Hill)和《浮生夢》(My Cousin Rachel)。亞弗列·希治閣的《鳥》和尼古拉斯·羅伊格(Nicolas Roeg)的《威尼斯痴魂》(Don't Look Now)都是改編自她的短篇故事。她經常稱只喜愛《蝴蝶夢》和《威尼斯痴魂》這兩部改編她作品的電影。她認為奧麗維亞·德哈維蘭在《浮生夢》的改編電影中飾演女主角瑞秋(Rachel)並不合適,與這部電影相比,法國人的港灣的改編電影拍攝得更加好。[7]她也因為自己選了亞歷克·吉尼斯飾演替罪羊的改編電影的主角而感到後悔。[8]
杜穆里埃在81歲時,於康沃爾郡的宅邸逝世。她的骨灰在她的遺體火化後撒在Kilmarth。[9]
杜穆里埃經常被列為「浪漫小說作家」,不過她本人並不同意這一說法。[10]她大部分的小說,除法國人的小灣外,體裁都和喬潔·黑爾、芭芭拉·卡特蘭小說的體裁不同。杜穆里埃的小說很少有快樂結局,而且她的浪漫主義帶有暗示和超自然成分。因此,她和她所推崇的威爾基·柯林斯等奇情小說(Sensation novel)作家有更多共同之處。[8]
有時文學評論家會批評杜穆里埃的作品在知識方面不夠份量,不如喬治·艾略特或艾瑞斯·梅鐸的作品。20世紀50年代,憤怒的青年風行一時,她的作品在部分人眼中顯得過時。今日,她受到重新審視,成為了一流的故事家,懸疑文學的領軍人物。眾人對她建立地方感的能力推崇備至,而她的作品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並且經久不衰。她是圖書館在近幾十年內最受歡迎的借出圖書作者。
她在1907年至1932年間稱為弗雷德里克·布朗寧夫人(Mrs. Frederick Browning)。布朗寧獲封為爵士後,她稱為布朗寧爵士夫人(Lady Browning)。1969年,她名列元旦授勳名單,獲得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DBE)。她的頭銜也因此改為布朗寧爵士夫人達夫妮·杜穆里埃女爵士,DBE(Dame Daphne du Maurier, Lady Browning)。[9]
她接受了勳章,不過從未使用女爵士頭銜。據瑪格麗特·福斯特記載,她未曾向人透露這一消息,就連她的子女也是從報紙得知母親獲封為女爵士的新聞。[11]
《蝴蝶夢》在巴西出版後,評論家álvaro Lins和一些讀者指出杜穆里埃的作品和當地女作家卡羅琳娜·納布科(Carolina Nabuco)在1934年出版的《繼承者》(A Sucessora)作品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說,納布科作品的主要劇情都是一個年輕女子嫁給一個鰥夫,並且發現丈夫已經逝去的前妻處處存在。妮娜·奧爾巴赫(Nina Auerbach)在著作中聲稱杜穆里埃在《繼承者》一書出版前,就讀了該書的草稿,並且依照這部小說寫出了自己最暢銷的作品。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注意到這一爭議,仔細比對了兩部小說。納布科回憶稱,《蝴蝶夢》的電影版在巴西上映時,聯美要求她簽署文件聲明兩部小說雷同實屬巧合。不過她拒絕了聯美的請求。[12][13]杜穆里埃稱她並無抄襲納布科的作品。她的出版商也發表了類似的聲明,並且說《蝴蝶夢》的情節十分常見。[14]按照納布科的說法,她不但抄襲主要劇情,就連環境和對話也一併抄襲。[15]
作家弗蘭克·貝克(Frank Baker)也認為,杜穆里埃的短篇故事抄襲了他在193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貝克當時的出版商僱傭了杜穆里埃首先閱讀手抄本。1963年,《鳥》的電影版上映時,貝克曾考慮控訴環球影業,不過最終作罷。[16][17]
1932年她嫁給陸軍少校弗雷德里克·布朗寧。兩人婚後育有三名子女:
傳記作家指出,杜穆里埃和布朗寧的婚姻關係有時會變得冷淡。對她的子女,尤其是泰莎和弗萊維婭而言,她沉浸於寫作時有些冷漠。[18][19]1965年,她在丈夫逝世後遷居Kilmarth。
杜穆里埃甚少在公眾場合出現,或者是發表評論。[19]例外是她在《奪橋遺恨》上映後,出面批評電影,稱她丈夫在電影當中的形象並不恰當。她在全國報紙中寫道,這是不可原諒的錯誤。[20]在私下裡,不少人都稱她是Menabilly熱情幽默的女主人。[8]
杜穆里埃是康沃爾郡壓力團體康沃爾之子的成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