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特部蒙古語ᠬᠣᠢᠳ西里爾字母хойд,原意為「」)是明清時期蒙古的一部落,姓伊克明安氏蒙古語ᠶᠡᠬᠡ ᠮᠢᠩᠭᠠᠨ鮑培轉寫ikmingγ+a[1]。蒙古史籍《薩拉圖吉》(大黃史)記載,輝特部源於「林木中百姓」的斡亦剌惕(外剌、瓦剌)部落首領忽都合別乞的兩個兒子亦納勒赤(哈答)和脫劣勒赤的後裔。而德裔俄羅斯博物學家彼得·西蒙·帕拉斯於18世紀在聖彼得堡用德文出版的資料匯編《蒙古歷史資料匯編》和《黃史》及《蒙古遊牧記》的說法不同,其中提到輝特部的始祖札巴甘墨爾根(Yoboghon mergen)是比成吉思汗早三代的英雄,因遭契丹(中國)記恨被殺,衛拉特後分為五部。明代末年輝特部遊牧於阿爾泰山一帶,長期遭土默特喀爾喀萬戶的襲擊,後附屬於厄魯特四部中的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西遷後,輝特部遷至塔爾巴哈臺一帶,取代土爾扈特成為厄魯特四部之一。另有一支遷居青海清代中期輝特部內附,成為外札薩克蒙古的一部。

乾隆初年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發生內亂。乾隆十九年(1754年),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2]被準噶爾汗達瓦齊所敗,不得已歸附清朝,被封為親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以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從定北將軍班第西征達瓦齊。清軍攻破伊犁後,乾隆皇帝封阿睦爾撒納為輝特汗,晉封雙親王。但阿睦爾撒納並不滿足,而以衛拉特四部總汗自居,意圖謀反。班第察覺後密奏朝廷,於是乾隆皇帝命阿睦爾撒納赴熱河朝覲。阿睦爾撒納行至烏倫古河時,藉口暫歸治裝,將副將軍印交予額林沁多爾濟,潛回塔爾巴哈臺起兵反清。朝廷派成袞札布兆惠等前往平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睦爾撒納兵敗,逃奔俄羅斯,不久病死。早先歸附清朝且未參與阿睦爾撒納叛亂的輝特部落,分別隸屬於喀爾喀札薩克圖汗部杜爾伯特部。青海輝特部編為一旗,隸屬於西寧辦事大臣

清代輝特部各旗

  • 青海輝特南旗:納木占後裔。雍正三年(1725年)封輝特台吉納木占四世孫貢格為札薩克一等臺吉,九年(1731年)晉封輔國公
  • 輝特旗(附札薩克圖汗部):羅卜藏後裔。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輝特台吉羅卜藏之孫、噶勒丹達爾札之子拉克沁噶喇為札薩克一等臺吉。
  • 輝特下前旗(附杜爾伯特左翼遊牧):初由汗車凌女婿達瑪璘所統。
  • 輝特下後旗(附杜爾伯特右翼遊牧):初由達瑪璘叔父羅卜藏所統。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