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清朝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治帝(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愛新覺羅氏,名載淳(滿語:ᡯᠠᡳ
ᡧᡠᠨ,穆麟德轉寫:Dzai Šun),清朝第九位皇帝[註 2],亦是中國最後一位由先帝遺詔指定繼承皇位的皇帝,於公元1861年至1875年在位,年號「同治」,廟號穆宗(滿語:ᠮᡠᡯ᠊ᡠ᠊ᠩ,穆麟德轉寫:mudzung),諡號簡稱為毅皇帝(滿語:ᡶ᠋ᡳᠯᡳᠩᡤᠠ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filingga hūwangdi)。
載淳 | |||||||||||||
---|---|---|---|---|---|---|---|---|---|---|---|---|---|
穆宗毅皇帝 | |||||||||||||
清朝皇帝(第9位)[註 1] | |||||||||||||
統治 | 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13年62天) | ||||||||||||
前任 | 清文宗奕詝(咸豐帝) | ||||||||||||
繼任 | 清德宗載湉(光緒帝) | ||||||||||||
出生 | 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1856年4月27日 北京紫禁城儲秀宮 | ||||||||||||
逝世 | 同治十三年臘月初五日 1875年1月12日 (18歲) 大清北京紫禁城養心殿 | ||||||||||||
安葬 | |||||||||||||
王后 |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 | ||||||||||||
妃嬪 | |||||||||||||
皇貴妃 | 淑慎皇貴妃富察氏 恭肅皇貴妃阿魯特氏 獻哲皇貴妃赫舍里氏 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 | ||||||||||||
| |||||||||||||
父親 | 文宗顯皇帝奕詝 | ||||||||||||
母親 |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 ||||||||||||
首都 | 北京 | ||||||||||||
皇宮 | 紫禁城 |
載淳為咸豐帝與懿貴妃(慈禧太后)所生長子,亦是咸豐帝唯一存活的兒子。1860年9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前夕,咸豐帝北逃熱河行宮,並於翌年駕崩。年僅六歲的載淳即皇帝位。原設年號為「祺祥」,辛酉政變後改為「同治」。同治帝一生未獲實權,且處處受慈禧太后制約。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病逝,年僅十九歲(虛歲二十),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葬於清東陵中的惠陵。
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朝剿滅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列強入侵等外患也相對較少,是清朝晚期比較穩定的發展階段。在慈禧太后、奕訢、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的倡導和努力下,洋務運動、幼童留美等效仿西方的革新改良活動陸續展開,對中國近代化的起步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儲秀宮,生母葉赫那拉氏懿嬪,即後來的慈禧太后。八年,其異母弟弟憫郡王早夭,其後載淳一直是咸豐帝唯一存活的兒子。咸豐十一年,載淳開始上學,由編修李鴻藻授讀。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彌留之際,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肅順等八人贊襄政務,稱顧命八大臣。同時將「御賞」、「同道堂」兩方小璽分別賜給皇后鈕祜祿氏和載淳,並規定凡以後下發諭旨必須鈐用此二璽為憑。據《熱河密札》記載:「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於載淳年幼,「同道堂」璽便被其生母控制。皇子載淳繼位,皇后鈕祜祿氏當天成為皇太后,載淳生母懿貴妃先成為「懿貴太妃」,第二天被封為皇太后(即後來的慈禧太后):
“ | 敬事房日記檔: 「十七日卯時,大行皇帝殯天,敬事房傳各等處摘纓子,隨傳自今日起皇后寫皇太后,皇太子寫皇上……隨伺候萬歲爺在大行皇帝前奠酒……【皇太后率琳貴太妃等】至靈前奠酒……。」 「十八日,敬事房首領丁傳:【懿貴妃】親封為皇太后。」【按:原檔此處為「懿貴太妃」】 | ” |
咸豐帝死後,載淳成為繼任皇帝。此時,顧命八大臣主政,他們為載淳選定年號——祺祥。不久,兩宮皇太后與載淳的叔叔們——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等人發動辛酉政變,扳倒八大臣。
咸豐十一年九月,上兩宮太后徽號,稱慈安、慈禧。冬十月庚申,下詔改年號祺祥為同治,以誌「同歸於治」、「君臣同治」、「同於順治」(出自《春秋》,或譯「母子同治天下」)的垂簾聽政。甲子,載淳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登基,頒詔天下,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故稱同治帝。十一月乙酉朔,嫡母慈安太后、生母慈禧太后在養心殿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
同治元年春正月,同治帝在慈寧宮率王公大臣向兩宮太后行禮,自己則在乾清宮受賀,此後每年亦如此。二月乙卯,懿旨同治帝在弘德殿入學讀書,祁寯藻、翁心存授讀。
同治八年,清朝政府就已開始為同治帝大婚作準備。三月己亥,懿旨,大婚典禮,力崇節儉。
同治十一年(1872年)初,清宮選秀,從秀女中為同治帝選定一后四妃。九月十五日(10月16日),舉行大婚典禮,正式迎娶皇后阿魯特氏。
同治十二年春正月乙巳,兩宮太后以親政屆期,頒布懿旨,鼓勵同治帝「祇承家法,講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學」。勉廷臣及中外臣工「公忠盡職,宏濟艱難」。丙午,同治帝親政,下詔「恪遵慈訓,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親政時,同治帝年方十八歲。
同治、光緒年間,慈安、慈禧兩宮聽政期間(1862年至1894年),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講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清朝在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並開啟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此階段被稱為「同光中興」或「同治中興」。
同治十三年十月己亥,因同治帝有病,命李鴻藻代閱奏章。十一月,命恭親王奕訢處理批答清文摺件。己酉,命內外奏摺呈兩宮太后披覽。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年僅18歲,為清朝壽命最短的皇帝。同治無後,慈禧即挑出咸豐之弟奕譞之子載湉入嗣大宗為帝,是為德宗(光緒帝)。光緒帝亦無子而逝,以溥儀繼承帝位,兼祧兩房。
據清宮檔案《內閣奏付》記載,內閣及禮部為同治帝擬定六個備選廟號:
以及六個備選諡號:
《翁同龢日記》記載,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午奠後,內閣會議擬議廟號諡號。軍機大臣起初中意熙宗廟號、毅皇帝諡號,但翁同龢認為「前朝止一熙宗,不正其終,止一明毅帝,又何如之也。不如孝字、靖字為宜。」當日內閣擬定六字備選諡號,為熙、肅、哲、順、穆,擬定廟號為穆宗。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兩宮皇太后硃筆選定「穆」字為廟號,「毅」字為諡號。
據正史記載,同治帝是死於天花。《翁同龢日記》指同治帝得了天花,導致毒熱內陷,最終「走馬牙疳」而死。
但民間傳說稱同治死於梅毒。或說同治帝婚後獨宿乾清宮,在內監和寵臣載澂引導下經常微服私訪,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及花巷尋花問柳。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又有人推薦他「小說淫詞,祕戲圖冊,帝益沉迷」[2]。據《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而《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清宮遺聞》中說:「孝哲後,崇綺之女,端莊貞靜,美而有德,帝甚愛之,以格於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強其愛所不愛之妃(指鳳秀之女淑慎皇貴妃),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太醫知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
1923年,蕭一山《清代通史》再三強調同治帝是死於梅毒。台灣作家高陽《慈禧全傳》亦認定同治帝死於梅毒[3]。御醫李德立的曾孫李鎮和李志綏分別撰文稱,祖上口傳秘聞,同治帝死於梅毒。慈禧聽到李德立的診斷結果之後,強迫他宣布是天花。李鎮表示「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藥,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嗅覺」[4]。
演員 | 影視作品 | 年份 | 備註 |
電影 | |||
陳道明 | 一代妖后 | 1987年 | |
王志文 | 兩宮皇太后 | 1987年 | |
宋本中 | 滿清禁宮奇案 | 1994年 | |
黃一山 | 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 | 1994年 | |
電視劇 | |||
梁思浩 | 滿清十三皇朝-血染紫禁城 | 1987年 | |
鄧一君 | 狀王宋世傑(貳) | 1998年 | 無綫電視 |
李承泰 藺達諾(童年) |
戲說慈禧 | 1993年 | |
谷洋 萬昌浩(童年) |
一生為奴 | 2006年 | |
胡耀峰 | 清宮氣數錄 | 1993年 | |
藍天 | 台灣1895 | 2008年 | |
梁烈唯 | 大太監 | 2012年 | 無綫電視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