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路易十二(法語:Louis XII,1462年6月27日—1515年1月1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498年—1515年在位),人稱人民之父(le Père du Peuple)。他屬於該王朝的奧爾良支系。即位前的封號是奧爾良公爵(稱路易二世,1465年起),瓦盧瓦公爵(也稱路易二世),那不勒斯國王(路易吉三世)。
路易十二是奧爾良公爵查理一世和克萊沃的瑪麗的兒子,生於布盧瓦。他的父親是法國國王查理六世的侄子,也是法國最偉大的宮廷詩人之一。1465年父親去世後,路易繼承了奧爾良公爵的封號。1480年代他因為野心勃勃,意圖獲得法國攝政權,曾經被當時的攝政法蘭西的安妮關入鐵籠中。[1]
1476年,奧爾良公爵路易與他的堂侄女法蘭西的讓娜訂婚,後者是路易的堂兄法王路易十一之女。讓娜很虔誠但卻是個殘廢。1498年當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無嗣而終後,這個婚約被取消了,路易與查理八世的遺孀布列塔尼的安妮結婚並得以繼承王位。安妮是布列塔尼公爵弗朗索瓦一世的唯一繼承人,路易十二與她的政治婚姻確保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兩公國留在法國版圖之內。在布列塔尼的安妮去世後,路易十二最後娶了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妹妹瑪麗·都鐸。[2]
路易十二全面繼承了查理八世征服意大利的計劃,他想達到的目標甚至比查理八世還要遠大。意大利戰爭在他統治時期變成了許多大國捲入的歐洲戰爭,並在此後的近半個世紀令法國無法自拔。
1499年在企圖獨霸意大利的威尼斯邀請之下,路易十二率大軍進入意大利,進攻威尼斯在倫巴第地區發展勢力的最大障礙米蘭。他成功地征服了米蘭,把米蘭的統治者盧多維科·斯福爾扎一舉趕跑。1500年,路易十二與亞拉岡國王斐迪南二世簽訂密約(1500年格拉納達條約),瓜分那不勒斯,並取得那不勒斯王位;但斐迪南二世最終打亂了他的計劃。1502年路易十二與斐迪南二世發生衝突,隨之1503年法軍在加利良諾大敗。到1504年,法國在那不勒斯的佔地與影響都被西班牙給排擠出去,形成西、法二國分據南北的強國(法佔米蘭、西佔那不勒斯)的局面,但因為佛羅倫斯共和國自1494年後持續親法,因此法軍在義大利的影響力優於西班牙。1511年,教宗儒略二世為免意大利落入法國之手,聯合各城市及西班牙拼湊成反對法國的「神聖聯盟」。1512年路易十二在拉韋納戰役中打敗了聯盟的軍隊,但隨後因為斯福爾扎家族意圖奪回米蘭,法軍於1513年再次進攻米蘭時,被瑞士僱傭軍擊敗(諾凡拉戰役)。這次戰役以後,路易十二幾乎徹底退出了對意大利的爭奪。[1]
路易十二力圖成為一位人民的好國王。他對此作出諸多努力,如改革司法系統和減輕稅賦,頒布嚴厲的法令來打擊軍人之不法。這些舉動使他得到了「人民之父」的稱譽(1506年由全國三級會議頒給他的頭銜)。路易十二於1515年1月1日去世,被安葬在聖但尼修道院。由於法國的王位繼承嚴格遵照薩利克繼承法排斥女性的原則,路易十二的王冠傳給了他的堂侄兼女婿昂古萊姆的弗朗索瓦(即弗朗索瓦一世)。[2][1]
路易十二的人格單純真摯,他是仁慈平和、節儉、父權性格的君王。他的統治促成經濟蓬勃成長,開始16世紀上半長期且全面的經濟上升與人口成長,這些都讓稅收大增的法國很容易就能負擔路易十二在義大利戰爭的龐大支出,也讓繼任的法蘭西斯一世能夠奢華地鋪張浪費、強化王權及文化建設。[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