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越南語:Quân Giải phóng miền Nam Việt Nam/軍解放沔南越南)是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的武裝力量。雖然不屬於越南人民軍,但受越南勞動黨南方局的領導指揮,在政治上與軍事上受控於河內方面。
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 Quân Giải phóng miền Nam Việt Nam | |
---|---|
存在時期 | 1961年2月15日-1976年7月2日 |
國家或地區 |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 |
效忠於 | 越南勞動黨南方局 |
種類 | 輕裝步兵 |
功能 | 游擊戰、非對稱作戰、非傳統作戰 |
規模 | 24,500(1961年) 64,000(1963年) 200,000(1974年) |
參與戰役 | 越南戰爭 |
1956年6月,越南勞動黨政治局做出關於南方局勢、任務及工作的決議:「維持並擴大那些武裝力量到一定程度,但是那些力量必須放在黨的領導下才能維持、擴大」,「需要強化現有的武裝力量和半武裝力量,以基地建設為基礎,同時建設強大的群眾基礎,作為維持並擴大武裝力量的條件」。1956年12月,越南勞動黨南方局做出關於自衛武裝力量的組織及運行方式的決議,對維持並擴大南方自衛武裝力量具有決定性意義。
1959年1月召開的二屆十五中全會議決定「將南方從帝國和封建中解放出來」。1959年5月,成立第559團,負責「胡志明小道」。1959年,設立一支負責海上向南方補給的部隊。1959年內,原第338師的大批骨幹從河內西南50公里外的春梅地區的農業社南下,「向南方進軍」。
1960年同起運動中出現三種建軍形式:
但是各地方的組織形式和名稱尚未統一,指導、指揮尚未嚴謹。統一組織領導建軍、戰鬥、工作成為緊迫的客觀需求。1960年12月20日,勞動黨中央政治局指示南方的共產黨組織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NLF),主席為阮友壽;南方革命武裝力量稱「越南南方解放軍」。1961年1月,總軍委做出成立越南南方解放軍的指示:「越南南方解放軍是越南人民軍隊的一部分,由黨創立、建設、教育、領導……」,按照主力軍、地方軍、游擊軍三種模式組織。其活動方針為「抓緊符合實際情況和能力並擁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足夠條件,以集中單位建設為主,同時特別重視地方部隊和游擊隊的建設」。[1]主要由南越本地越共組成。[2]
1961年2月15日在革命武裝力量統一的基礎上,在D戰區正式組建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1961年底,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有11個營,24,500人,還有100,000民兵。領導人為陳文茶、黃文泰、黎仲迅、黎德英、阮氏錠,在東南部和四戰區建立了五個團作為第一批主力部隊,以中小規模的作戰,加大作戰力度,典型戰例是1963年1月北村大捷,南方局開展了「學習北村,殺敵立功」運動。主要任務是抗拒南越總統吳庭艷殘酷鎮壓農村的越共同情分子。1963年發展到64,000人,將原來兩個骨幹營擴建為第1團和第2團。1964年又成立了第3團。
1964年,在南部成立一個主力炮兵團、兩個步兵團,在第九軍區成立第四炮兵團。從北方派遣到西原地區的兩個團。三個戰略區域的戰鬥能力得以提升。從連級、營級的集中作戰升級為團級作戰,典型範例是1964年平也大捷,用兩個團打敗美越軍「直升機空運」、「裝甲車運送」戰術;同帥戰役、巴嘉戰役等。粉碎了肯尼迪發動的「特種戰爭」。
為了挽救戰場敗局,美國於1964年8月發動東京灣事件,全面地毯式轟炸北越的城市鄉村,在南越投入了五十多萬美軍地面部隊,升級為全面介入的「局部戰爭」。參戰美軍與南越軍總兵力是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的7倍。1965年仍然保持了3倍優勢。1965年至1966年,南方解放軍從九個團力量發展到六個師,在各戰場上集中主力部隊機動作戰,並與游擊隊廣泛活動相結合。1968年戊申春節攻勢,徹底挫敗了「局部戰爭」,迫使美國相繼宣布在北越「部分停炸」、「全面停炸」,在巴黎與越共進行和平談判。
1969年尼克松上台後,實施「越南化戰爭」,目的是美軍逐步從越南南方撤軍,南越軍擔任主要作戰力量,「亞洲人打亞洲人」。南方解放軍在有生力量、物質保障、後勤方面遇到困難;胡志明主席發表公開信呼籲全國軍民下決心「為獨立自由、打得美滾偽倒」而戰。1969年4月,政治局做出關於新形勢和任務的決議,動員南北方軍民進攻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央軍委着力建設南方解放軍主力部隊並將北方許多主力部隊投送到南方戰場。從1969年至1971年,南方解放軍還積極與老撾、柬埔寨兩國軍民配合作戰,連續取得勝利,改變了印度支那三國戰局。
南方解放軍在廣治、順化、東南部、西原等地區進行戰略進攻並取得重大勝利背景下,1973年1月美國簽署巴黎協議,美軍從越南南方徹底撤軍。1973年10月,政治局決定將南方主力部隊升級合編為師級部隊。1974年,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達到了200,000人,其中90,000來自北越。[3]政治局下決心發動1975年春季總進攻和崛起。經西原、廣治和順化、順化和峴港、春祿等戰役,尤其是胡志明戰役取得徹底的勝利,完全解放南方、統一祖國。
序號. | 姓名 | 任期 | 其他任職 |
---|---|---|---|
1 | 范太平 | 1961年–1962年 | 9區區委書記(1969年–1974年), 南方局常委(1965年–1974年) |
2 | 陳南忠 | 1962年–1964年 | 南方局常委(負責軍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國防委員(1961年–1976年) 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國防部部長(1969年–1976年) |
3 | 阮志清 | 1964年–1967年 | 南方局書記(1964年–1967年) |
4 | 范雄 | 1967年–1975年 | 南方局書記(1967年–1975年) |
南越的越共劃分為五個戰場(越南語:mặt trận,直譯為「陣線」)。其中從慶和省(金蘭灣所在)與西原到北緯17度線的四個戰場雖然仍是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的番號,但直接由越南人民軍總部指揮。而B2戰場由越南勞動黨南方局、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總部指揮。1961年,越南勞動黨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戰鬥地區命名方式為:越南北方A、越南南方B、老撾C、柬埔寨K。南越從慶和省向北到北緯17度線為B1戰場,從寧順省到金甌省為B2戰場,分別由越南人民軍總部與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總部領導指揮。B1戰場轄1個軍區(第五軍區),B2戰場轄5個軍區(第6-第10軍區)。戰場直屬部隊為野戰機動部隊;軍區負責領導地方武裝。
1966年,B1戰場已經分解為B1、B3、B4、B5戰場,轄2個軍區。[7]此外,在一些重要作戰方向還設立了臨時性的戰場指揮機關,如:B.702戰場 (1971年老撾南部的九號公路戰役), C.702戰場(1972年川壙省石缸平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