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未经正式医疗训练的农村医疗人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赤腳醫生指一般未經正式醫療訓練、仍持農業戶口、一些情況下「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其中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一些是村里原有的中醫,還有一些是新招的農民。[1]赤腳醫生為緩解中國部分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燃眉之急做出了貢獻,但其低劣的醫療水平也令不少患者病況惡化甚至死亡。
赤腳醫生一般有中醫基礎,但也經過極其基本的現代醫學培訓,一般(各地培訓標準不同)可以接生、[2]注射疫苗、[3]指導衛生,[2]並用國家下發的西藥診斷和治療當地常見病。[4]在較為偏遠的農村,經常是赤腳醫生首先帶來基礎的現代醫學知識。[1]赤腳醫生形成了一種(基本缺乏轉診能力的)初級照護體系。
1965年毛澤東的《六二六指示》傳達到衛生部後,衛生部黨委決定大力安排城市醫務工作人員下鄉和培訓農村醫務工作人員。
「赤腳醫生」一詞最早出現於公眾報刊是1968年夏上海《文匯報》文章《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這是《文匯報》記者對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王桂珍、黃鈺祥事跡的調查報告,「赤腳醫生」是當地農民發明的用語。9月14日《人民日報》轉載,毛澤東看後批示道:「『赤腳醫生』就是好。」到1975年底,全國赤腳醫生人數達150多萬。[來源請求]1970年代中葉,90%的農村內有赤腳醫生服務。[6]
從1981年起,國家對於赤腳醫生體系的支持隨着改革開放和私有化快速瓦解。[7][4]1984年時,僅有4.8%的農村有赤腳醫生服務。[6]1985年初,衛生部做出決定,停止使用赤腳醫生這一稱呼,原赤腳醫生考核合格的將被認定為鄉村醫生,可以繼續行醫。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赤腳醫生的歷史由此正式結束。[6]這一階段的鄉村醫生行列雖然以原赤腳醫生為主體,但診療開始收費。[8]
根據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以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根據當時的報道,中國有102萬鄉村醫生,其中近70%的人員為初、高中畢業,近10%的人員為小學畢業。
赤腳醫生是中國衛生史上的一個特殊產物,即鄉村中沒有納入國家編制的非正式醫生。他們掌握有一些衛生知識,可以治療常見病,能為產婦接生,主要任務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根除傳染疾病。赤腳醫生通常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醫學世家,二是高、初中畢業生中略懂醫術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挑選出來後,到縣一級的衛生學校接受短期培訓,結業後即成為赤腳醫生,但沒固定薪金,許多人要赤著腳,荷鋤扶犁耕地種田,赤腳醫生名稱由此而來。[來源請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