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歇爾吲哚合成反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費歇爾吲哚合成(Fischer吲哚合成)是一個常用的合成吲哚環系的方法,由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在1883年發現。反應是用苯肼與醛、酮在酸催化下加熱重排消除一分子氨,得到2-或3-取代的吲哚。[1][2]目前治療偏頭痛的曲坦類藥物中有很多就是通過這個反應製取的。反應的綜述有:[3][4][5]。
費歇爾吲哚合成反應 Fischer indole synthesis | |
---|---|
命名根據 | 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 |
反應類型 | 成環反應 |
標識 | |
有機化學網站對應網頁 | fischer-indole-synthesis |
RSC序號 | RXNO:0000064 |

鹽酸、硫酸、多聚磷酸、對甲苯磺酸等質子酸及氯化鋅、氯化鐵、氯化鋁、三氟化硼等路易斯酸是反應最常用的酸催化劑。若要製取沒有取代的吲哚,可以用丙酮酸作酮,發生環化後生成2-吲哚甲酸,再經脫羧即可。
反應機理
首先是醛酮與苯肼在酸催化下縮合生成苯腙,苯腙不需分離立即在酸催化下異構化為烯胺,並發生一個[3,3]σ遷移反應生成二亞胺。該亞胺芳構化後成環,得到一個縮醛胺(aminal)。氨基質子化,放出氨,並失去一個質子生成芳香性的吲哚環。

醛/酮必須是RCOCH2R'類型的,R/R'為烷基、芳基或氫。若醛酮的羰基有兩個α-氫,則反應後一般得到兩種產物的混合物。
Buchwald改進法
芳基溴化物在鈀和BINAP催化下也可以與腙反應生成吲哚環,這個方法稱為Buchwald改進法,由MIT的Stephen Buchwald首先發現。[8]

參見
- Bartoli吲哚合成
- Japp-Klingemann吲哚合成
- Leimgruber-Batcho吲哚合成
- 化學反應列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