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刻意污损或破坏事物的行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財產破壞,指蓄意毀壞或損壞公共或私人財產的行為。[1]財產破壞包括刑事毀壞,如針對公共財產的塗鴉和污損。[2]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
通常用來表述(財產、公物或文物)破壞的成詞「汪達爾主義」,取名自日耳曼的汪達爾人,據信他們在445年無情地劫掠了羅馬。此詞首次使用,是1794年1月,也即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布盧瓦(Blois)地方立憲派主教(constitutional bishop)亨利·格來瓜爾(Henri Grégoire)給共和國會議(Republican Convention)遞交了一份報告,其中使用了「Vandalisme」這個詞來描述共和國軍隊毀壞文物為主的破壞作為,此後該詞語幾乎為所有歐洲語言所使用。[3][4]
部分公民可能會故意破壞他人的或公共的財產。刑事破壞行為有多種形式,例如塗鴉公共財產。[5]更嚴重形式的財產破壞可能發生在騷亂等公眾動亂中。財產破壞本身有時被認為是一個不太嚴重的常見罪行,地方政府已經對此通過了各種法律措施以防止財產破壞。[6]
財產破壞的例子包括在草坪上撒鹽、砍其他人的樹木,向公共財產投擲雞蛋,打破窗戶、縱火、在他人的物品上噴灑油漆,向鎖中灌入膠水,扎破輪胎,故意堵塞水槽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