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詩琳通龍屬(屬名:Sirindhorna)是泰國東南早白堊世沉積物中發現的一種鴨嘴龍超科鳥腳類恐龍。[1]
詩琳通龍屬 化石時期:阿普第階,
| |
---|---|
不同角度下的右齒骨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亞目: |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龍類 Iguanodontia |
演化支: | †橡樹龍形態類 Dryomorpha |
演化支: | †直拇指龍類 Ankylopollexia |
演化支: | †硬棘龍類 Styracosterna |
演化支: | †鴨嘴龍形類 Hadrosauriformes |
總科: |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
屬: | †詩琳通龍屬 Sirindhorna Shibata, Jintasakul, Azuma & You, 2015 |
模式種 | |
†呵叻詩琳通龍 Sirindhorna khoratensis Shibata, Jintasakul, Azuma & You, 2015
|
2007年,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FPDM)與東北木材與礦石研究中心、呵叻皇家大學(NRRU)和相關的呵叻化石博物館進行了合作。此次合作的動機是因為在泰國呵叻府的蘇拉娜麗地區和日本福井縣勝山的岩石的地質年齡相似。在這兩個地方的岩層中發現了類似的恐龍,因此研究人員希望合作研究,以便能夠更深入地比較兩國的史前史。此次合作被批准為日泰恐龍項目(JTDP),這為2013年亞洲恐龍協會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到那時,通過共同努力,人們已經發現了30000多塊化石。[1][2]
對該屬化石的收集是作為JTDP計劃的一部分,在闊瓜組的Ban Saphan Hin遺址進行的;該地層年代尚不確定(指示化石已被證明是較為罕見的),但一般認為是早白堊世晚期的阿普第階,即1250至1120萬年前。 呵叻府的土地通常不用於播種,那裡的地表通常被一層薄薄的紅色土壤覆蓋(當地傳說稱這種顏色來自恐龍的血[2]); [1]早白堊世基岩通常在低於地面一米的地方發現。[1]發現詩琳通龍的骨層的所在地通常用於種植玉米和木薯,當地農民在挖掘水庫時偶然發現恐龍化石。研究人員重新確定了骨層的位置,並收集了有關當地發現的與各種脊椎動物化石但不含任何植物、無脊椎動物或其他化石有關的埋藏學信息。進行化石發掘時,當地農民不進行耕作。[1]
詩琳通龍在2015年由古生物學家柴田正十(Masateru Shibata)、班圖·金塔沙庫(Pratueng Jintasakul)、東洋一(Yoichi Azuma)和尤海魯所敘述,是這一年以來在開放獲取或免費閱讀雜誌中描述的18個恐龍分類單元之一。[1][3]這是繼暹羅齒龍和呵叻龍之後在泰國發現的第三種禽龍科(後兩者皆所知於一些保存更差的材料)以及第一個來自東南亞的、擁有保存完好顱骨化石的鳥腳類。該屬的模式種和唯一物種是呵叻詩琳通龍(Sirindhorna khoratensis)。該分類單元的已知化石包括正模標本NRRU3001-166,一個完整的腦殼,以及一些零碎的參考標本。從這些參考標本中已知的材料包括另外三個部分腦殼、一個眶後骨、一個右前頜骨、左、右上頜骨,一個右顴骨、上隅骨、方骨,一個前齒骨,左、右齒骨以及各種各樣的牙齒。屬名獻給詩琳通公主,以表彰其對泰國古生物學研究的支持。種名源於Khorat,即呵叻府的非正式名稱。[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