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大平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角龍屬(學名:Ceratops)意為「有角的面孔」,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雖然對角龍的研究很少,但牠們在恐龍的分類歷史很重要,因為角龍是角龍亞目及角龍科的模式屬。但是角龍的化石過少,因此很難被有效鑑定,而被認為是疑名。
第一個被歸類於角龍的化石,是由約翰·貝爾·海徹爾(John Bell Hatcher)在1888年夏天發現於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包括一個枕骨髁及一對角[1]。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 C. Marsh)原先認為牠與劍龍相似,但在頭上有著兩隻角[1]。
在1995年,蒙大拿州的一個屍骨層所發現的較完整化石,可讓科學家們重新審查角龍的資料。這個屍骨層的所屬地層,與發現角龍最初化石的地層,是在相同年代形成的。這個屍骨層最初被認為是含有戟龍化石,可能是因為早期研究人員把額角誤認為是戟龍的頸盾緣骨突。近年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角可能屬於角龍,有助於鑑定角龍是否為有效屬[2]。這個屍骨層先後被歸類於亞伯達角龍,並在2010年被建立為梅杜莎角龍(Medusaceratops)[3]。
角龍屬於角龍亞目,角龍類是一群草食性恐龍,有著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在著名的開角龍亞科中,角龍是第一個被命名物種。開角龍亞科後來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而被更名為角龍亞科。
在1999年,有研究提出角龍的化石太少,而將角龍列為疑名[4]。研究更指出愛氏角龍與角龍有接近親緣關係,甚至有可能是角龍的幼年個體[4]。但這論據卻缺乏證據支持。
角龍的模式種是蒙大拿角龍(Ceratops montanus),是由馬什在1888年根據編號USNM 2411的化石而命名的。
以下是其他曾被歸類於角龍屬的物種:
如同其他角龍科恐龍,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在白堊紀時期,開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因此牠們可能主要是以當時的優勢植物蕨類、蘇鐵科及松科為食物。牠們使用那鋒利的喙狀嘴來咬斷葉子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