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藝術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觀念藝術(英語:Conceptual art)發生於1960年代的美國,不但已經在美術或視覺藝術領域中佔一席之地,也對當代藝術教育及其他藝術相關活動產生啟發性影響[1]。觀念藝術是藝術的一種,主張作品所牽涉的意念比當中的物質性甚至傳統美學更為重要。部分人反對觀念藝術,當中的代表者為反觀念藝術主義者。
觀念藝術作品重要的部分是其概念,而有形的表現並不重要。藝術家索爾·勒維特曾有過著名的論斷:「觀念是創造藝術作品的機器」;這標誌了工業化最繁盛時期的手工藝貶值,以及訊息作為生產手段的時代的到來。
「觀念藝術」這個術語最早鬆散地隸屬於激浪派作家和音樂家亨利·弗林特,他在1961年寫道:這類藝術的素材就是「觀念」,就像聲音是音樂的素材一樣。1968年,隨着藝術與語言 (Art & Language)小組藝術家所出版的《Art-Language》雜誌第一期的出版,「觀念藝術」這個術語被真正確立起來。[2]
台灣的藝評家高千惠表示,儘管遠溯到古文化,可以找到觀念藝術所欲探討和發現的哲學空間,但藝術被視為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哲學問題來研究,還是在19世紀後期印象派畫家崛興之後,而在這之前,有關現代性的思潮則已間接地影響藝術的發展了。事實上,藝術的觀念發展與現代性的發展極為貼近。在時間點上,如何界定現代性之浮潛,亦可以用來界定觀念藝術潛出的歷史背景。從現代性的發展角度看,藝術的觀念衍變,一樣可以分為:古代、中古代、前現代、現代、後現代等時期。這樣的分法,是以社會思想條件來看觀念藝術的潛出,而每個前期階段,其歷史和生活型態,也都提供了藝術的觀念發展條件[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