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龍屬名Zephyrosaurus,意為「西風蜥蜴」)是山奔龍亞科鳥臀目恐龍的一個,生存於大約1.13億年前的北美洲,由漢斯·蘇伊士於1980年根據美國蒙大拿州卡本縣早白堊世阿普第階阿爾布階克洛夫利組英語Cloverly Formation發現的部分顱骨及顱後骨骼英語Postcrania碎片所命名。新材料正在準備描述,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發現的腳印也被歸入類似西風龍的動物。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西風龍屬
化石時期:早白堊世
~113 Ma
Thumb
骨骼重建,位於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英語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科: 奇異龍科 Thescelosauridae
亞科: 山奔龍亞科 Orodrominae
屬: 西風龍屬 Zephyrosaurus
Sues, 1980
模式種
沙氏西風龍
Zephyrosaurus schaffi

Sues, 1980
Close

發現歷史

Thumb
零碎的幼龍標本

漢斯·戴爾特·蘇伊士(Hans-Dieter Sues)在鑑別查爾斯·斯卡弗(Charles R. Schaff)於北美西部發現的化石之後將其命名為新屬西風龍。正模標本MCZ 4392由頜骨碎片、腦殼及相關骨骼、幾節部分椎骨和肋骨碎片組成。他發現這個新屬代表棱齒龍科(目前視為非天然分類單元)未知譜系,在某些方面與棱齒龍相似。[1]

由於正模標本非常零散且缺乏額外遺骸,直到最近,當兩個不同事件使其得到更多認可時,西風龍才引起人們的關注。首先,庫特在2003年摘要中報告了山姆諾布爾俄克拉荷馬自然歷史博物館英語Sam Noble Oklahom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正在研究的西風龍新遺骸,其中包括至少七具個體且含有身體各部位骨骼。[2]

隨後,斯坦福等人(2004年)發表一篇論文,將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帕塔克森組英語Patuxent Formation的恐龍足跡命名為馬里蘭棱齒龍足跡(Hypsiloichnus marylandicus),並根據手腳比例將其歸入類似西風龍的動物。[3]

描述

Thumb
恐爪龍捕獵西風龍的復原圖

目前對該屬的了解還很不全面。除其他獨特特徵外,西風龍面部狹窄,上頜骨有一個突出的突起,顴骨上有一個更大的突起,推測一些骨骼可在顱骨內移動。和其它山奔龍亞科一樣,西風龍擁有齒。[1]

分類

幾項研究表明本屬與奔山龍關係密切,主要是因為兩者臉頰上都有突起。[4][5]由於原始材料過於零散,其他研究難以對其進行分類。[6]掘奔龍與西風龍和山奔龍也有一些共同特徵,其中一些可能和穴居英語Burrow相關。21世紀初的系統發育分析將其歸入奇異龍科

古生物學

西風龍是種敏捷的兩足植食動物[6]可能像山奔龍和掘奔龍一樣穴居。[7]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