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黃鶺鴒(中國大陸作西黃鶺鴒)(學名Motacilla flava)為鶺鴒科鶺鴒屬鳥類。這是一種纖細的鳥類,全長15–16厘米,具有鶺鴒屬特徵的長尾巴,不斷搖動。牠是歐洲鶺鴒中尾巴最短的。繁殖期的成年雄鳥背部基本為橄欖色,腹部為黃色。其他羽毛形態,特別是幼鳥,黃色部分可能淡化至接近白色。繁殖期雄鳥的頭部顏色和圖案根據亞種而異。

Quick Facts 西黃鶺鴒, 保護狀況 ...
西黃鶺鴒
Thumb
指名亞種雄鳥,攝於德國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鶺鴒科 Motacillidae
屬: 鶺鴒屬 Motacilla
種:
西黃鶺鴒 M. flava
二名法
Motacilla flava
Thumb
Range of M. flava
  繁殖區
  留鳥
  過境
  非繁殖區
異名

Motacilla tschutschensis (but see text[錨點失效])

Close
Thumb
Cuculus canorus canorus 在巢中 Motacilla flava

本種舊稱黃鶺鴒,在近年的研究以印度中亞為界,將本種分為東方黃鶺鴒西黃鶺鴒兩個物種後,這個名稱如今通常是指前者。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2]

系統學

Motacilla拉丁語中對鶺鴒的名稱;儘管實際上是motare的指小詞,意為「移動」,但在中世紀時引發了對cilla為「尾巴」的誤解。種小名flava的拉丁語意思是金黃色。[3]

該物種的系統學和系統發生學極為複雜。歷史上曾描述過數十個亞種,目前根據不同作者的觀點,約有15至20個亞種被認為是有效的。此外,黃頭鶺鴒M. citreola)與此物種形成了隱蔽種複合體[4][頁碼請求] 這兩個分類單元按照傳統劃分為並系群白令陸橋的種群有時被分離為東方黃鶺鴒M. tschutschensis)。

目前接受的亞種

以下列出被接受的亞種,依IOC順序排列。[5] 羽色描述主要指雄性,除非另有說明;雌性通常難以區分亞種。[6] 亞種的俗名依據Svensson (1992)。[6]

More information 圖像, 學名 ...
圖像 學名 俗名 分布 特徵
Thumb
英國北安布里亞
M. f. flavissima
(Blyth, 1834
黃鶺鴒 "Yellow wagtail" 繁殖地:英格蘭、威爾斯東部、蘇格蘭東南部;偶見於毗鄰的歐洲海岸。冬季:西非,主要為塞內加爾和岡比亞。 雄鳥頭部黃綠色,眉紋亮黃色。雌鳥腹部明顯比雄鳥更淡。
Thumb
俄羅斯巴什科爾托斯坦
M. f. lutea
(S. G. Gmelin, 1774)
黃頭鶺鴒 "Yellow-headed wagtail" 繁殖地:伏爾加河下游至額爾齊斯河齋桑湖。冬季:非洲和印度次大陸。 雄鳥頭部黃色,頸部綠色,雌鳥則像稍亮的M. f. flava雌鳥。
Thumb
荷蘭阿納姆
M. f. flava
Linnaeus, 1758
藍頭鶺鴒 "Blue-headed wagtail" 繁殖地:南部斯堪地那維亞(偶見於英國東海岸)至法國和中歐山脈,東至烏拉爾山脈。冬季:撒哈拉以南非洲 雄鳥頭部藍灰色,帶有白色眉紋和頰紋;雌鳥帶有暗綠色調。
Thumb
俄羅斯秋明
M. f. beema
(Sykes, 1832)
賽克斯鶺鴒 "Sykes's wagtail" 繁殖地:M. f. lutea以北,東至拉達克地區。冬季:印度次大陸,亦見於東非及毗鄰的阿拉伯地區。 M. f. flava,但頭部灰色更淡,耳朵帶白色;雌鳥可能與M. f. flava雌鳥難以區分。
Thumb
西班牙巴塞隆納
M. f. iberiae
Hartert, 1921
西班牙鶺鴒 "Spanish wagtail" 繁殖地:法國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馬格里布地區,從突尼西亞阿爾金岩石礁國家公園。冬季:從岡比亞到中非共和國。 M. f. flava,但喉部為白色,頭部灰色較深,眼後幾乎為黑色。
Thumb
義大利托斯卡尼
M. f. cinereocapilla
Savi, 1831
灰頭鶺鴒 "Ashy-headed wagtail" 繁殖地:法國東南部、西西里撒丁島、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冬季: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沿岸,至馬利和乍得湖 M. f. iberiae,但眉紋缺失或痕跡性存在。
M. f. pygmaea
(A. E. Brehm1854),
埃及黃鶺鴒 "Egyptian yellow wagtail" 尼羅河三角洲及尼羅河下游;為留鳥,不遷徙。 M. f. cinereocapilla相似,但體型較小,顏色不如其鮮亮。
Thumb
俄羅斯奔薩州
M. f. leucocephala
(Przevalski, 1887)
白頭鶺鴒 "White-headed wagtail" 繁殖地:蒙古西北部及鄰近中國和俄羅斯地區。冬季:可能在印度。 雄鳥像flava,但頭部灰色極淡,幾乎呈白色。雌鳥與M. f. flava雌鳥相似,但頭部較深色。
Thumb
土耳其庫德斯坦
M. f. feldegg
Michahelles, 1830
黑頭鶺鴒 "Black-headed wagtail" 繁殖地:巴爾幹半島,東至裏海,南至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亦見於黎凡特地區。冬季:中非,從奈及利亞至烏干達和南蘇丹,東至印度北部。 雄鳥頭頂烏黑,雌鳥像褪色的M. f. thunbergi雄鳥,背部暗淡,腹部帶髒黃,喉部白色。
Thumb
挪威奧普達爾
M. f. thunbergi
Billberg, 1828
灰頭鶺鴒 "Grey-headed wagtail" 繁殖地:斯堪地那維亞中部和北部,東至西伯利亞西北部。冬季:東非、印度次大陸、東南亞。 雄鳥頭部深灰色,延伸至雙頰,無白色;雌鳥頭部顏色較淡,帶有綠色調,眉紋痕跡性存在。
Close

指名亞種藍頭鶺鴒與黃鶺鴒在法國北部形成狹窄的雜交帶。來自該區的鳥類外觀各異,但其中一種看起來像指名藍頭鶺鴒(除了頭部的藍色調較淡,且帶有淡紫色,頭部白色區域更大,尤其是在喉部、耳覆羽和眉紋上),俗稱為海峽鶺鴒。在羅馬尼亞及其附近,M. f. flavaM. f. feldegg之間的雜交帶,有時被區分為單獨的亞種「M. f. dombrowskii」或「M. f. superciliaris」,該區域的鳥類也各有不同,但通常像M. f. feldegg,但有白色眉紋,而非純黑色頭部。[6][7]

特徵

西黃鶺鴒身體纖細,體長15-16cm,體重約17.68克,翼長約79.5毫米,嘴峰長約16毫米,喙寬度約3.2毫米,喙厚度約3.5毫米,跗蹠長約23.1毫米,尾長約70.6毫米。身體帶褐色或橄欖色;虹膜-褐色;嘴-褐色;腳-褐至黑色。 叫聲-為重複的叫聲間雜顫鳴聲;並非直線飛行,而是一上一下地飛行,行走時尾巴會不斷上下擺動。西黃鶺鴒是候鳥,其棲息在開放的草原環境中,食性為肉食性,主要食物來源是陸生無脊椎動物。[8]

其叫聲為高亢的jeet[9]

分布與棲地

廣泛分布於歐洲非洲,以及亞洲西半部。[2]主要在溫帶的歐洲和亞洲繁殖。大多數種群為遷徙鳥,冬季遷徙至熱帶非洲和南亞;然而,在埃及繁殖的小種群則為留鳥。

河谷、林緣、原野、池畔及居民點附近,從平原至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均可見其蹤跡。

繁殖

這種食蟲性鳥類棲息於接近水源的開闊地區,如濕草地。牠們在草叢中築巢,每窩產下4-8顆帶斑點的蛋。

文化中的角色

古埃及金字塔銘文中,黃鶺鴒被認為是阿圖姆的象徵,可能是鳳凰鳥的靈感來源,而鳳凰鳥則是希臘神話不死鳥的靈感來源。[10]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