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語態(英語:Passive voice,縮寫爲PASS)是許多語言中常見的語態之一。在一個使用被動語態的從句中,主語表達主動詞的客體(theme)或受事(patient)時,所提及的人或物兩者要麽有一個會經歷句子的動作,要麽兩者之間的狀態會進行互換[1]。這一概念與主語擁有主事的主動語態相對應。例如在被動句「The tree was pulled down」(意即「樹被推倒了」)中,主語(the tree)指的是行動的受事而非主事。與之相反,「Someone pulled down the tree」(有人推倒了樹)和「The tree is down」(樹倒了)都屬於主動句。
在被動句中,通常應由動詞賓語或另一論元表達的內容改由主語表達;通常應該由主語表達的內容會被直接刪除或者由句子的附加語表示。因此,將主動動詞轉化爲被動動詞實際上使及物動詞變成了不及物動詞,從而形成了一個降低配價的過程[2]。但該規則並非永遠適用,如在日本語中,被動語態結構與配價的降低就沒有必然聯係[3]。
許多語言同時具備主動和被動語態——這一性質能夠使句子結構更加靈活,而無論是語義的主事還是受事都能承擔主語的句法角色[4]。使用被動語態可以令人在交談中通過將修辭部分(而非主事)置於主語位置從而達到組織話語時的彈性。這一目的可以通過前景化受事或其它主題角色[4](主題關係)或將語義受事當作談話的主題來完成[5]。被動語態同樣可以用作避免説明一個動作的主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