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樓(英語:Corner Houses),是一種樓宇種類。顧名思義,它們的位置都是在兩條,或甚三條街道的交叉點。
香港
「街角樓」意思上是可以指任何地理位置在街道交界之間的建築物,不過在香港則泛指某種特定年份建成的建築類型,而且常見於港島和九龍半島。
香港的街角樓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非常盛行的綜合用途建築物的衍生物,大多是二戰後建成的第四代唐樓[1],以圓角設計為特色,並以簡潔線條作建築物的主調。
巴士度(A. H. Basto)和李楊安是香港其中設計最多街角樓的建築師[2]。
- 闊大的立面通常會掛上招牌
- 位於圓角的單位俗稱「大單邊」[3]
- 部份參考美國早期的現代主義風格設計
- 部份住宅或商戶能擁有兩面街道之景觀[4]
-
90°轉角(弼街 43-49 號)
-
少於90°轉角(長寧大廈)
-
多邊轉角(灣仔大樓)
-
波浪型轉角(富貴大廈)
-
180°圓角(中滙大樓)
-
少於180°圓角(拆卸中的柯士甸道148號)
其他例子
- 熨斗大廈(紐約)
- 街角樓(諾定咸)
- 街角樓(曼徹斯特)
書籍
- Michael Wolf 吳爾夫《Hong Kong Corner Houses 街頭街尾》(2010)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