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蟎亞綱
蛛形纲的一个亚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蜱蟎亞綱(Acari)是節肢動物蛛形綱下的一個分類元,原為蜱蟎目(Acarina),現時升格成為一個亞綱。本分類元有30,000左右的物種,包括了蜱、蟎、疥蟎、恙蟎、寄蟎等物種,體型大多數比較細小,即使是最大的,也只有1cm的大小。一般需要使用顯微鏡才能觀察[1]。
特徵
蜱蟎亞綱動物可分為吸血性及非吸血性兩種。頭胸部和腹部通常是一整塊,分節不明顯。在頭胸部有4對步足及一對觸肢、在口部有螯肢。
外部型態
- 體型微小,身體區分為頭胸部與腹部,大部分種類會寄生於昆蟲、畜、人、植物上。
- 頭胸部有四對腳和一對觸肢。
分類學及支序親緣學



蜱蟎亞綱物種的系統發生樹至今仍有爭議,不同文獻為這些物種的分類作過建議。現時最普遍採用的標準是2009年出版的標準教科書《蟎學手冊》(A Manual of Acarology)第三版,把所有蜱蟎物種劃分為三個總目、六個目,分別如下[2]:
- 蟎形總目 Acariformes:舊作蟎形亞目或蟎形目,亦作真蟎目,是整個分類單元多元化程度最高的群組;
- 恙蟎目(Trombidiformes,舊作恙蟎亞目):plant parasitic mites (spider mites, peacock mites, gall mites, red-legged earth mites, etc.), snout mites, chiggers, hair follicle mites, velvet mites, water mites, etc.
- 疥蟎目 (Sarcoptiformes,舊作疥蟎亞目)
- 盲蛛總目 Opilioacariformes:或作盲蛛形總目,包括所有外形跟盲蛛目(Opiliones)物種的蟎蟲;
- 盲蛛目(Opilioacarida Zakhvatkin, 1952,只有盲蛛總科一個總科);
- 寄蟎總目 Parasitiformes:舊作寄蟎亞目或寄蟎目,包括所有蜱類及部分蟎蟲,分為下列三個目[3];
近二十多年的遺傳學研究使命名規則有不少的變化,然而,有文獻把寄蟎總目下降至目級[6]。其他較近期的研究亦建議蜱蟎亞綱是一個多系群,並指蜱類較蟎類其實更接近蜘蛛[7]。以下親緣支序圖基於Dabert et al. 2010的分子數據,顯示蟎形總目與屬於蜘蛛的避日目(Solifugae)乃是姊妹分類;反而寄蟎總目跟擬蠍目才是姊妹分類[8]。
|
"Acari" (mites and ticks) |
經濟重要性
蜱蟎對經濟最重大的影響,當以對農作物的損害最大,尤其是葉蟎科(Tetranychidae)的各個物種,還有葉爪蟎科(Penthaleidae)、跗線蟎科(Tarsonemidae)及節蜱科(Eriophyidae)的部分物種。
另外,本分類的部分寄生性物種會令人類或其他哺乳類動物染病。這些物種的叮咬或排泄物可令宿主染上節足類動物所傳播的疾病[1]。舉例說:遠足者有時會患上的叢林斑疹傷寒,便是由野外的蜱蟎叮咬而引致。
不過,本分類還有對經濟有裨益的物種。中氣門目(Mesostigmata)雖然是寄蟎總目之下的一個目級分類元[9][10][3][11],但其實大多數物種都不是寄生動物,而是自由生活、甚至是捕食性動物。本目現時有約五千種屬於掠食性生物品種,隱居在軟土、垃圾堆、腐木、糞便、腐肉、鳥巢或家居的塵埃裡。當中植綏蟎(捕植蟎科,Phytoseiidae[12])佔約15%,被用於生物控制,並取得重大成就(見野草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