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虞潭(3世紀—4世紀)[1],字思奧,會稽郡餘姚人(今浙江餘姚)。東吳騎都尉虞翻之孫。晉朝時重要官員,多次出任朝內和地方官職,在東晉官至衛將軍。虞潭曾在屢次起兵平定多場叛亂,在協助東晉立國於南方並在其建立後維持其安穩都有極大的功勞。
虞潭早年曾任揚州從事中郎和主簿,獲舉秀才。齊王司馬冏任大司馬掌政時,請其為祭酒,後歷任祁鄉縣令和醴陵縣令。太安二年(303年),義陽蠻族張昌據江夏叛亂,並攻陷多個郡縣和殺害身為宗室的鎮南大將軍司馬歆。在醴陵所在的荊州,很多郡縣因受張昌部眾的壓力而不敢反抗,但虞潭卻不畏懼,起兵並擊斬張昌將領鄧穆,終協助西晉於次年完全平定張昌叛亂。戰後因功獲封都亭侯。
永興二年(305年),右將軍陳敏據歷陽叛變,並派兵進攻江州。虞潭於是領兵到江州討伐陳敏弟陳讚。廣州刺史王矩當時上表讓虞潭領廬陵太守,成功綏撫當地受戰亂影響災民。虞潭後亦協助消滅陳敏進攻江州的主力陳恢,因轉南康太守,進爵東鄉侯。
永嘉五年(311年),因江州刺史華軼不受當時承制行事的晉元帝命令,令晉元帝下令討伐,虞潭亦受命進攻,但到廬陵時華軼已被周訪擊敗被殺害。但同時,當年正月爆發的杜弢之亂仍未平定,新任江州刺史衞展於是上表讓虞潭加領安成太守以作抵抗。杜弢之亂在建興三年(315年)被平定後,時任丞相的晉元帝召命他為丞相軍諮祭酒,轉琅琊國中尉。
東晉建立後,虞潭先後任屯騎校尉、右衞將軍及宗正卿。王敦之亂於永昌元年(322年)爆發,大將軍王敦率兵進攻建康,並攻入石頭城,虞潭與王導等六人率兵三道進攻石頭城但失敗。王敦事後掌握朝政,並回武昌遙控朝政。太寧二年(324年)虞潭因病而回鄉。但同年王敦派王含等人進攻建康以圖篡位,支持王敦的沈充亦拒絕朝廷招降而起兵響應王敦。虞潭知道後,便從家鄉餘姚招集宗族和郡中士族起義兵討伐沈充。晉明帝於是任命虞潭為冠軍將軍,領會稽內史。不久王含和沈充等人都兵敗被殺,王敦之亂被平定,虞潭於是罷兵。後先後遷任尚書和右衞將軍,加散騎常侍。
次年晉明帝死,晉成帝即位,朝廷任命虞潭為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加輔國將軍。並以討伐沈充之功而進封零陵縣侯。
咸和二年(327年),蘇峻之亂爆發,朝廷加虞潭督三吳、晉陵、宣城、義興五郡軍事。但次年建康就被蘇峻攻陷,並派軍進攻吳國內史庾冰,逼使庾冰棄吳國投奔會稽。虞潭以勢弱而不能獨力支撐,只能固守以待各方舉兵。而不久荊州刺史陶侃就被江州刺史溫嶠和中書令庾亮推為義軍盟主,虞潭亦與司空郗鑒和會稽內史王舒協同舉兵響應義軍。陶侃於是表虞潭為假節監浙西軍事,與王舒受郗鑒節度。於是東西義軍皆起。
雖然虞潭派遺的沈伊被蘇峻將領管商擊敗,虞潭自貶還節;王舒亦不能成功擊潰蘇峻軍,但最終陶侃領導的義軍仍成功於咸和四年(329年)平定蘇峻之亂。平亂後,虞潭以母親年老而離職回鄉,但不久就受詔轉鎮軍將軍、吳國內史,並進爵武昌縣侯。虞潭任內以倉庫庫存的米糧賑濟因為戰亂而陷入饑荒的人民,協助他們重建生活;又在青龍港(今上海)築「滬瀆壘」,以防海盜襲擊,為上海地區最早的軍事防禦設施。當地人民因而都倚靠虞潭。
咸康二年(336年)被徵為侍中、衞將軍。上任後改拜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並給親兵三百人,侍中如故。七十九歲時在任內逝世。朝廷追贈左光祿大夫,諡號為孝烈。
虞潭堅貞有節操,而且雖然看起來溫和文弱,但其實心中堅定明確,有膽識去作出決定,故此雖然多次領軍征戰,但鮮有大敗。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