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鼎

中国唐朝初年官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薛大鼎(?—654年),重臣蒲州汾陰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出自河東薛氏西祖第三房,唐朝初年官員。

薛大鼎是北周太子少傅、博平公薛善之孫,隋朝介州長史薛粹之子。605年左右,薛粹介入漢王楊諒謀反案,被殺。薛大鼎因年幼得免死罪,淪為「官奴」,流放辰州(今湖南沅陵),而後因為有戰功得以返回故鄉。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太原起兵,薛大鼎在龍門投歸其幕府,建議李淵先攻隋朝永豐倉渭水黃河交界的著名糧倉,今位於陝西省大荔縣)。但李淵諸將決議取河東,故李淵未採納薛說,但用之,命為大將軍府「察非椽」(類似於御史,糾察政風)[1]

唐朝建立,武德四年(521年)任為山南道(即今荊州市)副大使。他在山南道任內,招撫流民、鼓勵耕田,政績頗善。貞觀中,累轉鴻臚少卿滄州刺史鄭穗本瀛州賈敦頤冀州,薛大鼎刺滄州,三人皆有名,因所在地為鼎足之勢,被讚為「鐺腳刺史」 [2]。永徽四年(653年),授銀青光祿大夫,行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五年(654年)逝世[3],諡號[4]。有二子:薛克構薛克勤 [5]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85上》,出自劉昫舊唐書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