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規曹隨比喻後面的人依循前面的人所訂定的規章,制定行事。
蕭何與曹參兩人少年擔任秦朝小官吏時,便已是好友,後來西漢建國,蕭何身為宰相,曹參身為大將,地位不凡的兩人卻反而有了嫌隙。蕭何擔任相國時,參考前朝文獻制訂典章及製度。蕭死前,推薦曹參繼任。曹參上任後,認為蕭何訂下的法令已很完備,所以繼續沿用而不作改動。
曹參就任漢相國期間,整日飲酒食肉,政治上清靜無為,繼續執行蕭何留下的政策,不予變動。 漢惠帝認為自己被曹參輕視,於是命其子御史大夫曹窋勸諫,曹參把曹窋鞭笞了兩百下並趕出門外,漢惠帝於是親自責問曹參。
曹參摘帽,向皇帝俯首謝罪:「陛下您認為,您與先帝相比,誰較為英明神武?」皇帝回道:「我怎敢與先帝比?」曹參又問:「我跟蕭何比,誰較賢能?」皇帝說道:「您好像不太比得上他。」曹參接著說:「陛下說得對,且高祖跟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都健全具備。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們這些官吏堅守崗位,遵守他們的法令而不犯過失,不是很適當嗎?」
時人歌頌:「蕭何制定法律,調和整齊如一;曹參繼任相國,遵法而不犯過失。施載清淨無為的政策,人民因而安寧統一。」史稱「蕭規曹隨」。
據前漢書記載,曹參與蕭何於沛縣時為摯友,但蕭何擔任相國時反生嫌隙。[1]不過曹參為漢相國時,卻對蕭何擔任相國時之制度一無變更。現今中文使用中,世人所熟知的「蕭規曹隨」有率由舊章、依樣葫蘆、一成不變、沿襲舊規等等意涵,然而曹參為漢相國時,卻不是此成語所指稱之無所事事,反而是選拔賢才、注重吏治,各官吏均選任老成持重之人,若有好名之人,即使其去職。可見「蕭規曹隨」的傳統見解對曹參為漢相國的治術略有誤解。[2]曹參擔任相國時,對於下屬有極小過錯,反而為其隱忍不公開。[3]
原典內容如下: 司馬遷著《史記·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