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鴴[註 1]學名Pluvianus aegyptius),又名藍腿燕鴴埃及燕鴴牙籤鳥,是埃及鴴科唯一的鳥類[2]牠們最早於在1750年附近在埃及被發現,因而得名「aegyptius」,但現已不存於該地。[3][4]:33[5]主要以昆蟲軟體動物為食,現分佈於塞內加爾衣索比亞之間的熱帶河流低地地區。[2][5][6]:377[7]

Quick Facts 埃及鴴, 保護狀況 ...
埃及鴴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藍腿燕鴴科 Pluvianidae
MacGillivray英語William MacGillivray, 1852
屬: 藍腿燕鴴屬 Pluvianus
Vieillot, 1816
種:
埃及鴴 P. aegyptius
二名法
Pluvianus aegyptius
(Linnaeus, 1758)[2]
Thumb
分布範圍
異名
  • Charadrius aegyptius Linnaeus, 1758
Close

體色主要有黑、白、灰、黃四色組成,腳為灰藍或淡灰色。[5][6]:377[8]牠們因兩個謠傳的不尋常行為而著名:一是會在曬太陽的鱷魚的口中和牙齒上撿拾食物,二為會在繁殖時將蛋埋在沙子裡,靠太陽熱量進行孵化。[9]但實際上前者仍有爭議,而後者則被推測是為了迴避白天過於炎熱的地面而做出的行為。[9]因為牠們的分佈相當廣大而難以進入易危物種的定義範圍內,故即使數量正在緩慢下降,但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劃作無危物種[1][10]

物種發現與分類

1750年前後,作為卡爾·林奈學生之一的弗雷德里克·哈塞爾奎斯特英語Fredrik Hasselqvist受林奈之託前往黎凡特地區探險,在遊歷了小亞細亞埃及賽普勒斯巴勒斯坦等地後,因旅途勞累而在1752年去世,其筆記隨後由林奈整理並於1757年出版成書,而埃及鴴即是此旅途中發現的物種之一。[11][12] 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統第十版中則以二名法命名埃及鴴為Charadrius aegyptius,並被歸類在鴴屬下。[3]

此物種首次發現於埃及,故種小名aegyptius是拉丁文的埃及之意。[3][4]:33而屬名Pluvianus 則來自法文「Pluvian du Sénégal」,意即「來自塞內加爾的鴴」,形容牠們與鴴亞科鳥類的關係相近。[4]:33

在分類學上,牠們一開始被歸類在燕鴴科下,但後來於2007—2008年時被移至獨立的埃及鴴科下,並作為鴴鳥和其近親的外群[2][13]埃及鴴曾有一個亞種P. a. angolae,分布於安哥拉比屬剛果(現今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為體型較小的埃及鴴,但現被認為定義不清楚而使之地位被取消,故現為單型種[2][5][14]

形態描述

埃及鴴體長19—21公分、體重約73—92公克、翼展47—51公分、翼長約13.0公分、嘴峰長約22.8公釐、喙寬度約4.7公釐、喙厚度約5.8公釐、跗骨約34.4公釐、尾長約58公釐。[5][6]:377[7]

頭頂、眼周、頸部側面、後頸、背部上半的羽毛為黑色,狹窄的胸帶同樣呈黑色並帶有一條白色寬邊;眉斑呈白色;眼睛深褐色;喙黑色。[6]:377[8]其翅膀相當醒目:初級飛羽黑白相間;次級飛羽為白色,在末端附近有一條寬黑帶及一條狹窄白線;翅膀下半呈灰色;翅膀內側白色。[6]:377[8][9]肩羽、背部和尾巴呈灰色;尾巴末端為白色,在側面羽毛至腹部為深沙或奶油色;腿和腳為淡藍或藍灰色。[6]:377[8]雌雄個體在顏色、聲音和大小相同上而無法區分。[8][9]

幼鳥與成鳥相似,但頭部斑紋黑色和淡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帶有鐵銹般的紅褐色,背部的羽毛邊緣偏褐色。[6]:377[8]當幼鳥奔跑時,脖子上的白色斑塊會相當顯眼;而蹲伏時這個斑塊則會消失。[6]:377

棲息地與分佈

現在分佈在塞內加爾岡比亞延伸到埃塞俄比亞,南至安哥拉北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蘇丹[2]

埃及鴴多生活在熱帶的大型河流形成的沙質或礫石低地;牠們會遠離濃密的森林地區以及湖泊、河口的水域。[6]:377[9]

當河水氾濫時,牠們會在雨季時(約5月至10月)不規則地向北遷徙至他地。[6]:377在這種情形下,牠們可能作為迷鳥出現在正常分佈範圍以外的地區,如加那利群島利比亞約旦以色列甚至波蘭西班牙等曾記錄過埃及鴴。[5][6]:377[15]而在瑞典也有一些未經證實的紀錄。[15]

雖然種小名的由來是因為自埃及發現該鳥類,但現今埃及鴴並不分佈於埃及以及尼羅河流域附近,最後一次有確切紀錄的是在1937年,並被認為是在20世紀初在該地滅絕的。[2][5]

習性

Thumb
埃及鴴的繪圖

牠們多視根據水位變化而決定是否做短距離的遷徙,但也有記錄到從衣索比亞到蘇丹(600-800公里)、奈及利亞查德的長途遷徙,通常以最多60隻鳥的群體移動。[6]:377加納常見10—20隻的群體行動,在馬里內尼日三角洲地區,密度達每平方公里十隻個體。[5]

埃及鴴相當溫馴,會出現在有河流人類聚居地附近覓食。在沒有沙洲的地區,還可能在船用斜坡道英語Slipway上覓食,且毫不在意地躲避行人。[5]

食性

多以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也食用各種地面昆蟲、軟體動物、小型飛蟲、種子和魚肉的碎屑或殘骸。[6]:377[16]

捕食的方法相當多樣,包括在水面上撿取、追趕飛行中的昆蟲、埋伏捕捉、用腳在潮濕的沙灘上探測或翻動石頭跟沙、直接在水中覓食或是直接在陸地上覓食。[6]:377

繁殖

Thumb
一對埃及鴴在海岸線上覓食,攝於甘比亞

在赤道以北的地區,水位較低的一月到五月時為其繁殖季。[6]:377雌雄雙方會透過相當簡易的儀式進行求偶,且都會通過打鬥及威嚇行為以驅趕接近的其他同類跟捕食者,保護其領域。[9]

埃及鴴的繁殖地點在白天時的地面溫度可能高達攝氏60度,牠們可能因此發展出在地面挖洞作巢穴的行為。[9]牠們會挖掘數個在乾河床上的淺洞後才決定巢穴的位置,並將選中的地點挖掘成一個深坑產卵。[6]:377[9]每窩1—4顆蛋(平均為2—3顆),平均重9.5公克,顏色為奶油色帶有深色斑紋,在28—31天後孵化。[6]:377[9][16]產卵後雙親會用喙將卵埋入2—3公厘深的土中,並坐在土堆上孵卵,但有時候也會將土撥開讓蛋與其孵卵斑接觸。[9]晚上時也會把土撥開以孵卵。[9]在炎熱的白天中,可見埃及鴴會每隔幾分鐘將腹部沾水後蓋在巢上,讓沙土潮濕以降溫。[6]:377[9]

雛鳥相當早熟,在出生後的第一天就能離開巢穴活動。[6]:377[9]不過雙親仍會給予其食物,並在遭遇危險時用沙土掩埋蹲下的幼鳥,同時也會將砂土弄濕以保護牠們。[9]此時若將砂土輕輕撥開可見不動的幼鳥,反之用力過猛幼鳥就會逃走。[9]幼鳥約7天後可開始自己覓食,而3—4週大時雙親可能就不再以砂土保護牠們並開始長出成鳥的羽毛,約30—35天後完全獨立並可飛行。[6]:377[9]

叫聲

最常見的聲音是在飛行時響亮的「chersk」或「chreek-chreek-chreek」;該聲音也用以有陌生生物或掠食者接近巢穴時,表示緊張或焦慮用,並以數個「wheep」聲開頭再接上「chersk」。[5][17]

與鱷魚的共生關係

Thumb
鱷魚與鳥

最早在希羅多德歷史》第二卷中,提到了有一種名為「Trochilus」的鳥,會在鱷魚口內清潔其口中的水蛭而達到互利[8]但由於當時希羅多德並沒有描述該鳥的特徵,進而引發了一些關於這鳥為何這樣做、以及這鳥類究竟身分為何的揣測。[9]約翰·古爾德於1886年出版的書中表示,當時的學者認為「Trochilus」指的可能是埃及鴴或是同樣生活於尼羅河岸的黑胸距翅麥雞英語Spur-winged lapwing[8]後來有不同學家及作家嘗試觀察該現象,但無論是哪種鳥類,至今仍各有歧異而尚無定論,也無確切的圖像證據。[5][8][9]

威脅與保護狀況

其可能的威脅是棲地附近的水壩建設所導致的水資源減少,以及部分地區的人類干擾。[5][10]

在2006年的估計中,埃及鴴約有15000—57000隻個體。[1][10]但由於其分佈區域相當廣大而難以符合易危物種的定義,故即使數量有在緩慢下降但仍被劃作無危物種[10]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