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Molière,1622—167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莫里哀(法語:Molière,法語發音:[mɔljɛʁ];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本名讓-巴蒂斯特·波克蘭(Jean-Baptiste Poquelin,[ʒɑ̃ batist pɔklɛ̃]),17世紀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也被認為是西洋文學中最偉大的喜劇作家之一[1] [2]。莫里哀著名的作品有《偽君子》《吝嗇鬼》《太太學堂》《唐璜》《憤世者》《司卡班的詭計》等,和皮埃爾·高乃依與拉辛合稱為法國古典戲劇三傑[3]。
莫里哀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且在克萊蒙學校(現在的路易大帝中學)就讀,他很適合在劇院開始事業。他曾擔任巡演演員13年,因此在開始寫作時,這幫助他提昇喜劇的能力,可以結合精緻的法國喜劇以及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元素[4]。
莫里哀因著腓力一世(路易十四的兄弟)等貴族的資助,有機會在盧浮宮在國王面前導演戲劇。他承現了一齣皮埃爾·高乃依的經典戲劇以及他自己的一齣鬧劇《The Doctor in Love》[5],之後國王允許他使用盧浮宮附近的Petit-Bourbon大廳,是一個適合戲劇表演的寬敞房間。後來國王允許莫里哀使用巴黎皇家宮殿劇院,他在兩處的戲劇都獲得巴黎人的好評,例如《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學堂》、《丈夫學堂》等。皇家對莫里哀的喜愛讓他的劇團有皇家的退休金,當時也稱為 Troupe du Roi(皇家劇團)[6]。
莫里哀雖得到皇家及巴黎人的喜愛,但他的諷刺遭到道德主義者以及天主教教會的批評。《偽君子》攻擊在宗教上的虛偽,遭到教會的譴責,而《唐璜》一劇更被禁止演出。 莫里哀辛勤的工作,製作許多戲劇作品,這也影響了他的健康。在1667年被迫暫停戲劇工作。1673年莫里哀在製作《無病呻吟》時,感染了肺結核。在第四次演出《無病呻吟》中的主人公阿爾岡這個「心病者」時有咳嗽和出血。當最後一幕演出完成時,莫里哀便倒在了舞台上,後被人抬下了舞台,現場傳出觀眾的熱烈掌聲。送醫幾個小時後,莫里哀不治身亡[6]。
他的喜劇在種類和樣式上都比較多樣化。他的喜劇含有鬧劇成分,在風趣、粗獷之中表現出嚴肅的態度。他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7],強調以社會效果進行評價。他的作品對歐洲喜劇藝術的發展有深遠影響[8]。在法國,他代表着「法蘭西精神」[9],在2005年法國評選《最偉大的法國人》時名列第8名[10]。其作品已譯成許多的重要語言,是世界各國舞台上經常演出的劇目。
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Jean-Baptiste Poquelin[11])。莫里哀是他的藝名。莫里哀1622年生於巴黎一個具有王室侍從身份的宮廷室內陳設商家庭,1月15日在巴黎聖歐大覺堂受洗,洗名尚-巴蒂斯特來自洗者若翰。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於是從小酷愛戲劇,曾就讀於克萊蒙特學院,(現在的路易大帝中學)。他早期思想受無神論和自由主義影響,立志以戲劇改良世風,自組劇團在巴黎演出,失敗後,隨流浪藝人到外省巡迴演出,並從事創作。莫里哀的作品有33部劇作和8首詩。
莫里哀是法國古典主義作家的代表[7],但他所寫劇本在許多方面突破古典主義的陳規舊套,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莫里哀在1643年時放棄世襲權利,與貝雅爾兄妹等朋友組成「盛名劇團」在巴黎演出[12][13],後來在1644年取藝名為莫里哀[14]。
莫里哀在1659年創作《可笑的矯揉造作女》,諷刺資產者及貴族社會的生活,觸怒了貴族勢力,遭到禁演。莫里哀連續又編演了《丈夫學堂》和《太太學堂》。《太太學堂》被指責為「淫穢」、「詆毀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繼續又寫了《〈太太學堂〉的批評》和《凡爾賽宮即興》兩齣論戰性短劇。莫里哀在1662年2月20日和阿爾曼德·貝雅爾結婚[15]。莫里哀1664年與音樂家呂利相遇,開始兩人的合作[16],並且分別在1664年及1668年寫作《偽君子》及《吝嗇鬼》[17]。
莫里哀為了維持劇團開支,他常帶病參加演出。1673年2月17日,在演完《無病呻吟》最後一幕以後,莫里哀咯血倒下,當晚因結核病逝世了[6],終年51歲。由於教會阻撓,他的葬禮很少人參加[17]。
依照當時法國的法律,演員不可以葬在墓園內(buried in the sacred ground)上。不過莫里哀的遺孀阿爾曼德問國王是否可以讓莫里哀在夜間以正常的方式舉行葬禮,國王同意了,莫里哀的遺體葬在墓園中的一角,是為未受洗的嬰兒保留的區域[12]。
在莫里哀的時代,許多傳統思想家、宗教領袖以及醫學專業者批評莫里哀的作品,不過他們的評論沒有讓莫里哀作品變的不受歡迎。在英國及法國開始有其他的劇作家以及組織模仿其風格的戲劇。18世紀中期,莫里哀的作品在英國有很好的反應,不過不受當時法國人的歡迎。但是在19世紀法國波旁皇期復辟時,莫里哀的喜劇開始受到法國大眾以及批評家的喜愛。浪漫主義者 認為他的作品就是浪漫主義者所描繪,非傳統的個人主義。20世紀的學者仍對莫里哀的戲劇感興趣,仍研究許多和莫里哀劇作有關的主題。許多評論家也將焦點從他作品中的哲學、宗教及道德影響,轉移到他在喜劇上應用技巧的客觀研究[18]。
莫里哀的作品最早是在1714年由John Ozell翻譯為英文[19],不過第一個英文的完整版本是由Baker及Miller在1739年翻譯,仍然具有影響力,而且重新出版多次[20]。第一個將其劇本(例如《偽君子》)全文翻譯成英文的是Curtis Hidden Page,在其1908年的譯本中包括了莫里哀三個完整的劇本[21]。此後像理查德·威爾伯及Donald M. Frame等人也有著名的譯本。
莫里哀的劇本是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憤世者》(當時的譯名為《憤不平》)即為最早翻譯到中國的西洋戲劇之一,1921年時將「Molière」翻譯為「穆雷」,一直到1927年及1928年時,才翻譯為「莫里哀」,1920年代及30年代時,朱維基、焦菊隱、陳治策、陳古夫等人都有翻譯莫里哀的作品[22]。
莫里哀被譽為是現代法國喜劇的創始者,許多莫里哀劇本中用到的詞語仍在現代的法文中使用:
莫里哀號列車是曾經運營於法國巴黎經比利時至德國杜塞道夫間一班國際列車所使用的名稱,以莫里哀命名。
莫里哀戲劇獎是法國在1987年開始的國家級戲劇獎,是法國戲劇的最高榮譽,和美國托尼獎、英國勞倫斯·奧立佛獎、西班牙Premios Max相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