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丹麥畫家和跨性別女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莉莉·艾爾伯(丹麥語:Lili Elbe,1882年12月28日—1931年9月13日)是一位丹麥跨性別女性,也是世界上有紀錄的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者之一[2][3][4]。
艾爾伯出生時生理性別為男性,名叫埃納·莫恩斯·韋格納(Einar Mogens Wegener),之後投身藝術界,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風景畫家。1904年,韋格納與畫家戈爾達·戈特利布結婚,婚後有時會扮成女裝,為妻子作模特兒,自稱為莉莉·艾爾伯。1912年,她和妻子搬到巴黎居住,隨後逐漸拋棄男性性格,開始以女人身分生活。1930年,艾爾伯到德國接受了一系列性別重置手術,切除男性生殖器官,並將卵巢移植到體內,然而這次卵巢移植卻以失敗告終。她在手術後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別,結束了與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繪畫事業,名字也改為莉莉·伊爾莎·艾爾文斯(Lili Ilse Elvenes)。1931年,她接受了最後一次手術,將子宮移植到體內,但手術之後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不久便因此逝世。逝世後,她的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生前寫下的回憶錄,後人也以各種形式紀念她的這段經歷。
埃納·韋格納於1882年12月28日出生於丹麥的瓦埃勒[5],是一家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6][7],父親是雜貨店老闆莫恩斯·威廉·韋格納(Mogens Wilhelm Wegener),母親是安妮·瑪麗·湯普森(Ane Marie Thomsen)[1][8]。韋格納從小就留着長髮,皮膚白皙,說話聲音像女孩子,也經常因此被兄長嘲笑[6]。幼年時的韋格納曾經和「真正的男孩子」一起打架,但是在游泳課上卻因為這些男孩的身體而感到不適[6]。韋格納的繪畫能力出眾,後來進入瓦埃勒技術學院(Vejle Tekniske skole)學習[8][7]。1902年,韋格納被哥本哈根的丹麥皇家藝術學院錄取,成為一位風景畫家[7][6][8][4][9]。
在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期間,韋格納結識了畫家戈爾達·戈特利布。兩人因繪畫結下緣分,1904年6月8日結為夫妻,這時韋格納22歲,戈爾達19歲[4][8][10]。二人婚後共同游遍歐洲,韋格納靠風景畫漸漸成名,戈爾達則主攻插畫創作[11]。1907年,韋格納獲得了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的諾伊豪森獎(De Neuhausenske Præmier),還參加了丹麥秋季藝術展,並在瓦埃勒藝術博物館和巴黎汽車沙龍舉辦了畫展[1]。
韋格納25歲左右時,戈爾達作畫需要的女模特爽約沒能前來,於是韋格納便穿上長筒襪、高跟鞋和女裝,為妻子扮演女模特,之後每當戈爾達缺少女模特時就由韋格納來扮演。韋格納驚奇地發現自己穿女裝時感覺非常舒適,漸漸開始表現出自己的女性人格,自稱為莉莉·艾爾伯[3][7][11]。其中,「艾爾伯」(Elbe)這一名字來自她喜愛的城市德累斯頓旁的易北河(Elbe)[12]。戈爾達因自己畫中的這位深色頭髮的杏眼女郎而漸漸成名,直到1913年,公眾才知道這位女子正是她的丈夫。[10]起初,韋格納僅僅在妻子找不到女模特時才會穿上女裝扮演女性,但之後扮演女性的次數卻越來越頻繁,時間也越來越長,甚至超過了男裝的時間。此時的她已經成為妻子畫作中的主要模特,也漸漸放棄了自己的繪畫事業[13]。夫妻二人游遍意大利和法國,最終在1912年搬到巴黎居住[4][7][1][11]。在這裡,韋格納可以公開以莉莉·艾爾伯的女性身份露面,戈爾達也可以以女同性戀的身份生活[10]。
1920年代到1930年代間,艾爾伯開始長期以女性身份出現在巴黎的社交場合中,或者在家中招待客人。艾爾伯自稱是韋格納的姐妹,她最親密的朋友們也漸漸了解了她的秘密身份,但她的隱秘生活仍然不為外人所知。戈爾達也鼓勵艾爾伯以女性身份生活[3][11][14]。這時,這段婚姻已經變成戈爾達、韋格納和艾爾伯之間的尷尬三角關係。有資料顯示戈爾達可能是女同性戀者,她更青睞艾爾伯的人格,對韋格納漸漸失去興趣。韋格納則感覺體內的男性人格抑鬱失眠,疾病纏身,甚至屢屢產生自殺的念頭;艾爾伯的人格卻積極而幸福,逐漸占據了整個肉體[3][7][10][13]。
艾爾伯越來越難以接受自己男性的軀體,堅信自己應當是一位女性[13]。她的妻子戈爾達在1929年也鼓勵她接受手術改變性別[10]。艾爾伯輾轉丹麥、法國和德國的各家醫院尋求幫助,但每個醫生都診斷她是癔症或是同性戀[7][12]。最終她在1930年到了德國德累斯頓的婦科診所,通過朋友找到了醫生科特·瓦內克洛斯(Kurt Warnekros)和性學專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6][7][12]。瓦內克洛斯醫生很快理解了艾爾伯的內心,認為她是一位困在男性軀體內的女性[7]。
1930年3月5日,艾爾伯在柏林接受了第一次手術,切除了睾丸和陰莖。這次手術是在赫希菲爾德的指導下完成的[6][7][11][14][15]。之後又做了四次手術,都是由瓦內克洛斯醫生在德累斯頓婦科診所完成的[7][14]。手術的資金是夫妻二人共同舉辦畫展籌得[13]。在第二次手術中,醫生還向她體內移植了一位26歲女性的一對卵巢,但不久就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以及其他的併發症,最終被迫切除[6][7][14][15]。赫希菲爾德記錄的病歷資料在1933年遭納粹焚毀,瓦內克洛斯的診所和資料也毀於二戰中的盟軍炮火[11][16]。但有記載顯示,醫生在為艾爾伯移植卵巢時,發現她的體內已經有了一對發育不成熟的卵巢,因此可能證實她在出生時即是雙性人[16]。
接受手術之後,艾爾伯認為自己獲得了新生。她的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己也徹底放棄了藝術事業。艾爾伯認為,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只屬於之前的男性軀體。她曾經寫道:「我不想成為一名藝術家,我想成為一個女人。因此我必須關掉自己生命中的藝術創造力…… 我不能繼續像曾經的那個男性藝術家一樣創作了。」[13]她和戈爾達兩人在1930年9月致信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請求取消這樁婚姻。丹麥國王隨後認定二人的婚姻無效[7][11]。艾爾伯也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身份和性別,在1930年12月9日改名為莉莉·伊爾莎·艾爾文斯(Lili Ilse Elvenes)[1][8][14]。戈爾達在艾爾伯手術期間一直給她支持和鼓勵,在離婚之後,戈爾達嫁給了一名意大利軍官,搬到摩洛哥居住。艾爾伯則愛上了另一個法國畫家[13]。這位法國畫家被艾爾伯稱作「克勞德」(Claude,化名),熟識艾爾伯已久,也了解她的真實身份。這位「克勞德」向艾爾伯求婚,艾爾伯表示等到完成手術,變成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女人之後就會和他結婚[17]。
艾爾伯希望能夠變成一個「真正的女性」,生育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母親[14]。1931年,艾爾伯在德累斯頓接受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手術。這次手術中,醫生將一個子宮移植到她的體內,希望艾爾伯能夠因此獲得生育能力。然而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成熟,手術也過於激進。手術後,艾爾伯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很快於1931年9月13日在德累斯頓逝世[7][11][13][15]。死後也埋葬在德累斯頓三一公墓(Dresdner Trinitatisfriedhof)。她的墳墓於1960年代一度遭拆除,之後又重建恢復,於2016年4月22日對公眾開放[8][18]。
艾爾伯逝世後,她的朋友厄恩斯特·哈瑟恩化名為尼爾斯·霍伊爾(Niels Hoyer),收集了她的自傳和回憶,編成《從男到女:莉莉·艾爾伯的告白》(Fra mand til kvinde: Lili Elbes bekendelser)一書,1931年在丹麥正式出版;隨後,英文版《從男到女:第一次變性》(Man into Woman: The First Sex Change)也於1933年出版。書中介紹了艾爾伯的一生,但書中人物均改成了假名[8][19][20]。
2000年,美國作家大衛·埃伯肖夫根據艾爾伯的經歷,寫成小說《丹麥女孩》,在全球暢銷。2015年,英國導演湯姆·霍伯將小說改編成為同名電影《丹麥女孩》,於2015年11月27日上映。影片中的艾爾伯原定由女演員妮可·基嫚或葛妮絲·派特洛飾演,但最終改為由男演員艾迪·瑞德曼飾演[21][22]。
在丹麥哥本哈根每年舉辦的LGBT電影節「MIX哥本哈根」(MIX Copenhagen)為紀念莉莉·艾爾伯,設立了四項「莉莉獎」,分別頒發給評審團選出的最佳電影長片、最佳電影短片、最佳紀錄片,以及觀眾選出的最受歡迎電影[2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